正文 一、平麵形態造型(1 / 1)

學習目標 使學生了解纖維藝術的不同造型,了解和掌握平麵、立體的塑形方法;在創作中,注意對色彩視覺心理的把握,色彩和造型要密切結合,為創作主題服務。

教學要求 要求學生掌握5種以上平麵和立體造型方法。

實踐項目 創作一件立體纖維藝術作品,在創意之初注意其所存在的環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纖維藝術麵臨的是一個多元發展的時代。藝術思想與觀念的迅速更新促使現代藝術走向多元化,由此纖維藝術也步入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在展示形態、表現內容、表現技法、材料上都得到了豐富與擴展。隨著纖維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它在建築空間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另一方麵,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對建築空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個空洞單調的空間,生活在其間的人們就會感到乏味和不舒服。在現代室內外空間設計中,纖維藝術作品使用的多少,已經成為量其裝飾水平的主要標準之一。纖維藝術能對建築空間的氣氛、格調、意境等起到很大的作用,又由於其觸感舒適,具備柔軟的特性,所以又能相當有效地增加空間的舒適感。

從纖維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來看,可以將其分為:平麵形態造型和立體形態造型。

對於平麵纖維藝術品,我們理解起來比較容易,它包括傳統的壁毯、地毯、絎縫藝術品等。壁毯在纖維藝術中是最為古老的形式之一,也是人們最為熟悉的形式。

展示在IBM辦公大樓的《春·秋》是著名纖維藝術家林樂成教授的作品,作品以深厚的中國傳統底蘊表達了藝術家對自然的敏感。他用包含著意象的抽象形態表現春天和秋天,色彩漸變得非常微妙,形象概括而巧妙。很多來大廈的人都駐足觀賞,實現了人與空間的對話。作品充分體現了作者的匠心獨具和對人的關愛、對空間的關注。

1.平麵形態造型作品案例一

《宅邸掛毯》的創作者是西班牙著名畫家米羅。走進米羅故鄉西班牙巴塞羅那的米羅基金會大廈,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塊高7.5米、寬5米的巨型壁毯《宅邸掛毯》。這是米羅晚年親自設計、製作的壁毯。他在這種具有悠久曆史傳統的藝術形式上進行了即興式的創作,使用一切可能的壁毯語言:密集的繩結、辮子式的垂掛線繩、狗尾草式的打結、編織成大環結的大麻繩……使這幅作品具有強烈的浮雕效果和肌理。在米羅基金會大廈這座由同時期建築大師塞特設計的建築中,作品被掛在仿羅馬式別墅天井中央共享空間的一麵牆上,透過天井的光正好落在這幅壁毯上,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光的軌跡不斷變化。流動的光線,斑斕的色彩,起伏的肌理,在這個空間中形成一種磅礴的氣勢,加之壁毯本身具有特殊的吸光性,這個共享空間中形成了特殊的氛圍。

2.平麵形態造型作品案例二

香港行政公署中的一幅壁毯《玄》也是典型的平麵形態纖維藝術作品。每一位走進行政公署大樓的人首先會被眼前3.8米寬、2.4米高的巨幅紅色調畫麵所震撼,大麵積紅色調的微妙過渡與紅線條的似斷似續形成對比,也與潑墨似的筆觸和具有豐富肌理變化的灰色塊形成一種對比,達到一種動中有靜的畫麵效果。作品蘊涵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一種自然情感。每一位走近《玄》的觀者總會被強烈的色彩所震撼,似乎走入了地球的中心,走入了宇宙的心髒,不禁有一種用手去觸摸的衝動,撫摸這柔軟的表麵,感受這份來自宇宙的自然和親切。

壁毯柔軟的純羊毛緩解了周圍硬質石材環境的冷漠,也使人員走動較多的共享空間裏多了一份沉靜。微妙的色彩,奇特的觸覺感知,使整幢行政公署辦公大樓充滿生機,傳統文化在現代辦公空間的體現使行政公署被賦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內涵。

知識點

懸掛平麵作品的注意事項

1.懸掛的位置:每幅作品都需要光源,把作品掛在光線能從右上方射來的牆上,能使畫麵的主體突出,增強立體感。

2.懸掛的高度:人的正常視線是頭部不動目視前方,其範圍是60°。因此,畫的高度以距地麵1.5~2m為宜,即畫的中心比人的眼睛略高一點;畫框與牆麵成15~30°角為宜。

3.給觀者留下足夠空間:在一個空間環境裏形成一兩個視覺點就夠了,要留下足夠的空間讓觀者發揮想象。如果在一個空間中同時安排幾幅畫,必須考慮它們之間的整體性和藝術風格的一致性,避免過多的畫麵造成視覺效果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