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老年人的臨終關懷與臨終護理 (2)(1 / 2)

臨終關懷符合人類追求高生命質量的客觀要求,是社會文明的標誌。醫護人員作為具體實施者,充分體現了醫護職業道德的崇高。

三、老年人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有關死亡知識的社會化、大眾化的過程。死亡教育是實施臨終關懷的先決條件。老年人與其親屬是死亡教育中比較特殊的對象,亦是最需要立見效果的對象。老年人應充分應用生命力量來延緩衰老,調節好自己,與死亡作鬥爭。

(一)老年人臨終心理變化分期

1.否認期

根據臨床觀察發現,老年人隨著年齡的老化和病情的發展,當得知即將麵臨死亡時,常不承認病情惡化的事實,認為搞錯了,極力否認;並懷著僥幸的心理四處求醫,希望是誤診,同時千方百計去打探疾病和預後,此期一般比較短暫,但也有些老年人會持續的持否認態度直至死亡。

2.憤怒期

一般情況下,老年人對自己病情預後不佳不能理解,心懷憤怒並向他人發泄,甚至不接受各種治療,常遷怒別人,訓斥周圍人員。

3.協議期

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適應,由憤怒轉為妥協,開始接受臨終的事實,心理上轉為平靜。為了延長生命,有些老年人會許願,希望借此延緩死亡;有些老年人對過去做錯的事表示悔恨,變得很和善,此期的老年人對自己的病情抱有希望,能積極配合治療。

4.憂鬱期

當老年人發現自己生命已垂危,任何努力都無法阻止死亡的來臨時,會產生失落感,情緒極為傷感,此期的老年人不但要忍受生理上的病痛,在心理上更要忍受即將與親人永別的痛苦。因此會十分想念親人和朋友或開始交代後事。

5.接受期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老年人麵對死亡,不會心灰意冷,更不會抱怨命運,對即將來臨的死亡已有所準備,表現得很平靜,但因十分虛弱,對周圍事情不感興趣,認為自己不需要治療與照顧,希望一個人安靜地離開人世。

(二)臨終老年人的死亡教育

根據老年人不同的年齡、性格、職業、家庭背景等因人而異地開展,培養老年人成熟、健康的心理品質。對老年人進行死亡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麵。

1.克服怯懦

思想當下在老年人中,自殺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自殺的本身就是怯懦的表現,從一定意義上講,堅強的生比死更有意義。

2.正確地對待疾病

疾病是人類的敵人,它危及人的健康和生存。和疾病作鬥爭,某種意義上是和死亡作鬥爭。積極的心理活動有利於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良好的情緒、樂觀的態度和堅定的信心是戰勝疾病的良藥。

3.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任何人都不是為了等待死亡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因此,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每個人心理活動的關鍵。生活、學習、工作、娛樂才構成了人生的意義。唯物主義的觀點認為,提出生命有盡,可以使人們認識到個人的局限性,從而思考怎樣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怎樣去度過自己人生的歲月。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死”的思考,實際上是對“整個人生觀”的思考。

4.心理上對死亡做好充分準備

當人們步入老年期以後,麵臨的是走向人生的終極——死亡。人們追求優生,同樣追求優活,也希望善終、優死,即使臨近暮翁、瀕死也不遜色。怎樣使自己剩餘的時間過得有意義?認識和尊重臨終的生命價值,這對於臨終的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死亡教育的真諦所在。

對老年人及家屬進行死亡教育並不是讓他們去掌握生死學的理論,雖然人們都明白“人生自古誰無死”的道理,要做到很安定地對待死亡,從心理上接受死亡、戰勝死亡,並不是容易的事。亦不必將有關死亡的所有問題全部講清,而重點在於了解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宗教背景,其原先對死亡有什麼看法,現麵對死亡或即將喪親的情況下,最恐懼、擔心、憂慮的究竟是什麼?根據他們的有關情況,運用生死學的知識,幫助老年人解決對死亡的焦慮、恐懼和各種思想負擔,使其能坦然麵對可能的死亡,同時使老年人家屬有準備地接受喪親之痛。

認識老年人臨終心理的五期變化,做好老年人的死亡教育,同時要重視老年人的家屬接受喪親之痛的準備。

第二節老年人的臨終護理

一、臨終護理的概念

臨終護理是指向老年臨終患者及其家屬提供一個全麵的支持性的身心護理。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麵,是臨終關懷的重要組成的最後部分。老年人的臨終護理其宗旨是應用護理的方式使老年臨終患者的生命質量得以提高,家屬的身心健康得以維護,使患者安寧、平靜地離開人世。

二、老年人臨終前常見的症狀與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