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臨終的常見症狀與護理
1.呼吸、循環功能衰竭表現為血壓下降,皮膚蒼白。呼吸頻率由快變慢,呼吸深度由深變淺,出現鼻翼扇動、潮式呼吸、張口呼吸、點頭樣呼吸等,最終呼吸停止。
護理方法: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情況許可時,可采取半坐臥位或抬高頭部,意識不清者采取側臥位,根據病情給予吸氧、吸痰,並保持呼吸道通暢。
2.肌張力減弱或喪失表現為大小便失禁,肢體軟弱無力,無法維持正常的舒適功能體位,不能進行自主軀體活動,呈希氏麵容(麵肌消瘦,麵部呈鉛灰色,眼眶凹陷,雙眼半睜,目光呆滯,下頜下垂,嘴微張)。
護理方法:盡量保持老年人的個人衛生,做好口腔護理、皮膚護理,保證衣服被褥清潔平整,以保持老年人較好的情緒和生活質量。采取舒適的體位,經常翻身,按摩受壓部位,大小便失禁者要保持會陰部皮膚清潔、幹燥,預防褥瘡的發生。
3.疼痛表現為煩躁不安和血壓、心率的改變,呼吸增快或減慢,瞳孔散大,疼痛麵容,即五官扭曲、眉頭緊鎖、眼睛睜大或緊閉、雙眼無神、咬牙等。
護理方法:控製疼痛,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及持續時間,幫助老年人選擇有效的鎮痛方法,必要時使用藥物鎮痛。
4.營養缺乏表現為營養失衡,體重下降。
護理方法:給予高熱量、高蛋白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不能進食者給予鼻飼或腸外營養,保證老年人的營養供給。
5.意識、感知覺改變意識改變可表現為嗜睡、意識模糊、昏睡、昏迷等。視覺逐漸退化,由視物模糊發展到隻有光感,直至視力消失。聽覺常是最後消失的感覺。
護理方法:為老年人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單獨病室,環境安靜,光照適宜,以增加安全感。雙眼半睜者,應定時塗眼藥膏,並用濕紗布覆蓋。老年人視力喪失時,應用語言和觸覺與其保持聯係。患者的聽力往往最後消失,所以護士講話應清晰、語氣柔和,消除老年人的孤獨感,不要在床旁討論老年人的病情或失聲痛哭,避免不良刺激。
進入臨終期的老年人,生理的變化表現為疼痛、呼吸功能的衰退、循環功能的減退、胃腸道功能的下降、肌張力的喪失、感知覺及意識的改變、臨近死亡的體征等。
(二)臨終患者家屬的心理支持
老年人的即將逝去,有時家屬比將要去世的老年人更加悲痛。因此做好家屬的心理支持工作對臨終老年人也是一個安慰。要鼓勵家屬麵對現實,給逝者創造安寧的環境,創造多與親人在一起的時間。因此,護理方麵要盡量滿足家屬照顧患者的需要,與家屬積極溝通,建立良好的關係,鼓勵家屬表達感情,指導家屬對患者的生活照顧,使其在照顧親人的過程中獲得心理慰藉。同時滿足家屬本身的合理需求,對家屬多關心體貼,幫助其安排陪伴期間的生活,盡量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三、老年人死亡後的身體護理
老年人死亡後的身體護理是對老年人生前良好護理的繼續,要求護理人員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保持崇高的道德責任感,認真地完成身體護理。死亡後的身體護理又稱屍體料理,是在證實老年患者確已死亡,醫生開具死亡證明書後立即進行的一項護理措施。這樣可以防止屍體僵硬,也可以避免對其身邊人的不良影響。
屍體料理
1.目的
(1)使屍體清潔,表情安詳,姿勢良好,易於辨認。
(2)安慰家屬,減輕哀痛。
2.評估
(1)死亡的原因及時間。
(2)屍體有無傷口、引流管。
(3)屍體的重量。
(4)逝者的家屬對死亡的認知,對逝者的態度。
3.用物
(1)治療盤內備衣褲一套,血管鉗,不脫脂的棉花適量、剪刀、屍體識別卡3張、梳子、鬆節油、繃帶適量。
(2)按需要備擦洗用物、屏風。
(3)有傷口者備敷料,必要時備隔離衣和手套。
4.操作步驟《見基礎護理學》。
5.注意事項
(1)患者經過搶救無效,由醫生證明確已死亡,方能進行屍體料理。
(2)態度要嚴肅、認真。
(3)要使屍體位置良好、清潔、無液體外流。
(4)將屍體包裹固定好,符合要求。
(5)屍體識別卡正確。
(6)安慰家屬。清點遺物交給家屬。若家屬不在時,應由2名護士共同清點,將貴重物品列出清單,2人簽名字後交護士長保存,以便交還死者家屬或工作單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