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沙帕爾統計(2)(1 / 3)

解放前,堖阿巴提鄉的塔吉克人普遍生活困難。老人回憶說,小時候村子裏過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往往全村人都到一起聚餐慶賀節日,可是因為鄉親們都饑寒交迫,很少宰殺牛羊,最好的飯菜,不過是酥油澆饢和牛奶煮烤餅,哪次過節能吃到幾口肉,他們會高興好多天。

大概是1943年,家庭經濟狀況有所好轉,兩個哥哥說服母親,把沙帕爾·烏守爾送到了離家很遠的一所學校——那是方圓百裏唯一能讀書的地方。

說是學校,其實是一位名叫庫爾班的維吾爾毛拉在自己家開辦的一個私塾,不收學費,但學生要自帶幹糧,自帶鋪蓋。他到那裏才知道,他是這個私塾的第一批學生。

庫爾班毛拉在自己院子裏築起的那間幹打壘的土屋,既是22個孩子的教室,也是睡覺吃飯的地方。夏天,他們熱得頭暈,長長偷偷鑽到附近河溝裏解暑。冬天,一個個凍得打顫,搓手、跺腳,什麼取暖的方式都試過了。但是,對於這些苦,沙帕爾·烏守爾並沒有感到難以忍受,他最怕的就是回家。

每個主麻,毛拉讓他們回一次家,取回五六天填肚子的饢餅和炒麵。十一二歲的孩子,連續走70多裏山道,溝溝坎坎,跌跌撞撞,幾乎是在一尺一寸地挪動。每次挪到家,他兩條腿都像掉了一樣,酸困酸痛。第二天早上,他連爬起來的勁兒都沒有,可還得背著幹糧又往學校走。偶爾,他在途中會遇到好心人,讓他騎一陣毛驢。現在乘坐豪華客車,也找不到當初在驢背上的那種感覺。

“那4年小學,我是嚐盡了苦頭。可要是不受苦,不學習知識,我哪有今天!”說到這裏,老人很為自己小時候的吃苦精神而自豪。

在私塾,沒有今天這樣分門別類的正規老師,所有的知識,都是庫爾班毛拉一人講授。在那裏,沙帕爾·烏守爾從字母開始,學讀學寫維吾爾語文,還學伊斯蘭知識。正是因為學習機會難得,他特別用功,也深得庫爾班毛拉的喜愛。毛拉的妻子常常替他洗衣裳,還隔三見五做熱湯熱飯給他吃。

第五年草木發芽時,庫爾班毛拉推薦沙帕爾·烏守爾到皮山縣城的完小學習。完小畢業,他被縣一中錄取了。

在當時的堖阿巴提,讀了初小就是有文化的人,能讀初中,那可是了不起的事情。母親和哥哥、姐姐非常高興,他們犧牲一切,繼續供養他學習,他自己也竭盡全力苦讀。

解放第三年剛入夏的一天,闊什塔格鄉政府的幹部來縣一中招收統計員,看中了正在讀初三的沙帕爾·烏守爾。學校老師不同意,說這孩子不滿20歲,學習基礎紮實,完全可以上高中考大學,現在去工作太可惜了。可是,沙帕爾·烏守爾自己堅持要去離校工作,因為他知道,母親身體有病,兩個哥哥尚未結婚,他不能在繼續拖累他們。能夠讀到初中,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的事情,他應該知足了。

沙帕爾·烏守爾到現在也說不清鄉政府的統計員是什麼性質的工作,反正既不是國家幹部,也不是正式工人。剛去的幾年,每月給他20多塊錢。人民公社化以後,給他們按社員的中等水平評工分,每天年底按工分總數計算報酬。一年兩三百塊錢的工資,現在看來實在太少,可是當時物價便宜,一家人不僅能吃飽肚子,平時他手頭上多多少少還有一點零花錢。

1956年,含辛茹苦把他們兄妹拉扯大的母親得了病,那時家裏沒有錢送她去城裏的大醫院治療,隻能吃土大夫的藥,沒有多長時間,母親就永遠合上了那疲憊的雙眼。

兩年後的夏季,經人介紹,沙帕爾·烏守爾同鄰村塔吉克姑娘查瓦爾汗·阿卜杜拉結了婚。當時可沒有如今的年輕人這樣排場,兩隻羊,一套新衣服,是他給查瓦爾汗的全部聘禮。妻子不僅長得美麗,而且性格也十分溫柔,不聲不響地給他生了兩個兒子。他多麼希望同妻子相伴到老,可是命中注定他要過幾年孤獨的日子。2003年7月,68歲的老伴一病不起,離開了他和兒子。現在,盡管兩個兒子兒媳對他都很孝順,可是每每想起老伴查瓦爾汗,他的眼睛裏總是情不自禁地要滲出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