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沙帕爾統計(1)(1 / 3)

每個主麻,毛拉讓我們回一次家,取回五六天填肚子的饢餅和炒麵。當時我十一二歲,連續走70多裏山道,溝溝坎坎,跌跌撞撞,幾乎是在一尺一寸地挪動。每次挪到家,兩條腿都像掉了一樣,酸困酸痛。第二天早上,連爬起來的勁兒都沒有,可還得背著幹糧又往學校走。

——主人公的話

沙帕爾統計是一位塔吉克族老人。

我國的塔吉克人大部分聚居在新疆的帕米爾高原。因此,最初我打算到那裏采訪一位塔吉克老人。由於哮喘病頻頻發作,一年多不敢貿然上高原,可又不能因此耽誤本書的麵世,就改在烏魯木齊找。當時想,200萬人口的首府,總會找到幾個70歲以上的塔吉克人。烏魯木齊公安局管戶籍的朋友,替我在人口庫中搜索1938年以前出生的塔吉克族人,屏幕上隻出現3個名字。順著去年換發新身份證時的聯係電話,一個一個探問,沒想到其中兩位今年剛剛去世,剩下的一位是正廳級的退休幹部,不方便采訪,我隻好回過頭又作去南疆的打算。

在醫院病房輸液,心裏琢磨著南疆行。忽然,腦子裏出現在墨玉縣215的廣河老鄉馬小剛。他幾年前退伍申請留疆,起初在基層鄉政府當幹事,去年考進了公安局,在一個派出所工作,他那裏也許有塔吉克人。一個手機信息發過去,他很快來了回複,說墨玉縣極少塔吉克人,但相鄰的皮山縣有個塔吉克民族鄉,估計能找到塔吉克老人,他願意幫我跑一趟。

“5·1”過後,小馬跟所裏請了假,專程到堖阿巴提塔吉克民族鄉。往返四五百千米,忙碌了十五六個小時,總算完成了我交給的差事。

5月15日,我收到了小馬的掛號信,裏麵是記得密密麻麻的6頁A4稿紙,還有幾張彩色照片。看過記錄,又和小馬通了幾次長途電話,詢問了一些細節,覺得線索基本清楚了,便開始整理這篇文字。

“皮山” 為古國名,維吾爾人稱為“固瑪”, 是西漢時西域36國之一。位於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南緣的這個農業縣,盡管有比較豐富的煤、石油、天然氣、玉石等近20種礦藏,有4萬多平方千米的遼闊土地,但礦產尚未開發,山區和沙漠占了將近80%,同和田地區其他6個縣一樣,今天依然是國家級貧困縣。

皮山縣的15個鄉鎮共有20萬人口,除了集中在康克爾和堖阿巴提兩個鄉的3000多名柯爾克孜人和塔吉克人,還有縣城的千餘漢族,其他的都是維吾爾人。

堖阿巴提塔吉克民族鄉在皮山縣西南,這裏海拔最低處2500米,最高處達3500米。是皮山縣的高山地帶。堖阿巴提鄉的3個行政村有239戶人家,除了鄉黨委書記和幾位老師是漢族,880多人口都是塔吉克人。資料顯示,這800多人,居住在全鄉6000平方千米的麵積上,每平方千米平均隻有7.5人,人口也夠稀疏了。

從縣城到鄉政府所在地喀特裏什村,有近70千米的路程,前幾年剛通了公路,通了電話。沒有通車通電話的那些年月,每次縣上發通知,總是提前通知克裏陽鄉,再由克裏陽派民兵騎馬送到將近40裏外的堖阿巴提。至今,這個鄉遠在山裏的阿克硝爾村217和布瓊村兩個村,仍然不通公路。因此,這裏的人們家家戶戶都養毛驢,毛驢車是這裏人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我們的主人公沙帕爾·烏守爾老人,是自己從附近的康阿孜村趕到堖阿巴提鄉政府,專門來接受采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