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活在城市的人,別說76歲的高齡,並且是數小時采訪,就是少一半歲數的年輕人,占用他幾分鍾時間,如果你不登門拜訪,或者不專車接送,尤其是不支付必要的費用,你是難以從他口中問出幾句話來的。可是沙帕爾·烏守爾老人高高興興自己跑來了,他沒有認為這是可以不付出的辛勞,更沒有想到應該索取什麼報酬。幫助牽線的司馬義·依明鄉長,似乎也覺得這件事沒有什麼不合適,不僅欣然打電話聯係,而且擠出時間,接待素不相識的小馬,還主動當翻譯。
沙帕爾·烏守爾雖然一輩子生活在人煙稀少的堖阿巴提,但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而且曾經在臨近的闊什塔幹鄉當過多年的統計員,因此見多識廣,對於自己民族和自己家鄉的曆史和現狀,比較熟悉。坐在並不寬敞的鄉政府會議室,背靠著掛滿各級機關給這個鄉頒發的獎狀和榮譽證書的牆麵,他從容不迫地談了起來。
老人說,“塔吉克” 一詞的原意為“王冠”,是塔吉克本民族的自稱。塔吉克是中亞的一個古老民族。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和語言的差別,塔吉克人分為現在的平原塔吉克和高山塔吉克。平原塔吉克人數眾多,生活在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高山塔吉克主要指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中生活的塔吉克人。中國塔吉克族屬高山塔吉克,其祖先自古以來就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史書稱之為“色勒庫爾”塔吉克,“色勒”意為頭,“庫爾”是山,“色勒庫爾”即“山頭”、“高原”之意。
據考古發現,公元前的先秦時代,中國的塔吉克人先祖就已生活在新疆南部地區。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西漢王朝設西域都護府管轄。塔吉克人聚居的塔什庫爾幹和莎車、澤普、拜城、皮山等地,處於“絲綢之路”的咽喉,塔吉克族先民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受到熏陶,逐漸發展壯大。公元2—3世紀塔什庫爾幹一帶曾經建立過蠍盤陀國,蠍盤陀人是中國塔吉克族的遠祖。到了3—4世紀,蠍盤陀人擁有了灌溉農業,過著半農半牧生活。蠍盤陀國有12座城堡和10多所寺院,以小乘佛教為國教。唐朝時,這裏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公元8世紀,蠍盤陀國消亡。公元9—16世紀,南疆的塔吉克人先後受吐蕃、喀拉汗王朝、西遼、蒙古元朝和察合台汗國的管轄。從16世紀開始,帕米爾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一些塔吉克人,因不堪原居住地統治者的殘酷壓迫,東遷至塔什庫爾幹、葉城 、皮山等地。由什克南和瓦罕等地遷來的塔吉克人,因為語言和風俗習慣等方麵與當地塔吉克人基本相同或比較接近,很快融為一體。與此同時,這一時期還有少數居住在色勒庫爾的維吾爾族和柯爾克孜族人融合進塔吉克人之中,逐漸成為中國的塔吉克族。17世紀中葉,清政府統一全國,建置“色勒庫爾回莊”,歸喀什噶爾參讚大臣管轄。從那時起,塔吉克人地區同南疆維吾爾族地區經濟與文化的聯係就越發密切了。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塔吉克族總人口數已經超過4萬人。
堖阿巴提鄉的塔吉克人來自何處,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據民間傳說,300百年前,塔吉克人的一個部族遷徙路過此地,一下子被這裏豐腴肥美的水草和雋秀闊大的高原風景吸引了他們,於是留在了這裏。剛開始隻有7戶人家,以遊牧為生,逐步過渡到農牧兼營,發展成為一個比較興旺的村莊。但即便是今天,這裏的不少塔吉克人還在過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