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要誘導同事去做一些很容易的事情時,先得給他一點小勝利。當你要誘導同事做一件重大的事情時,你最好給他一個強烈刺激,使他對做這件事有一個要求成功的希求。在此情形下,他的自尊心被激起來了,他被一種渴望成功的意識所刺激著。於是,他就會很高興地為了愉快的經驗再嚐試一下了。
總之,要引起同事對你的計劃的熱心參與,必須誘導他們嚐試一下,而這首先要從揣摸清楚同事的心理入手,然後再量身裁衣,選好時機和話題,逐步引導你想求辦的事情上來。
3.厚起臉皮,放下架子功到事成
求人辦事是難以啟齒的事,要想辦成功,隻有放下架子。臉皮薄了是辦不成事的,求同事辦事,臉皮薄了更不行。
求同事辦事,往往“臉皮薄”,放不下“清高”的架子,自然也就不能與社會相適應,也難以辦成事。求同事辦事,臉皮薄了不行,不能忍受屈辱也不行。
我們說臉皮薄了不行,是為了在求同事辦事時,洗掉身上的迂腐與矜持,肯於屈尊,不怕受辱,才能鍥而不舍,以柔克剛,取得求人、辦事的成功。
一次有位作家出差廣州,在廣州汽車候車室等車,偶然一個臉上皺紋滿布、渾身臭氣、掛著幾件破爛衣服的老頭,向他伸出發抖的手,口中像念經似地細語:“您行行好,賞幾個錢。”原來是個討吃的。
看到他那副可憐的模樣,這位作家便摸出2元錢給他。他咧嘴一笑說:“多謝!多謝!”收下了,又轉到身旁的另一個人那裏,這個人討厭地趕他走,但他卻死死地乞求……
突然間,他跑了幾步到一邊去了,目光注視著門口。原來門口走進了兩名治安民警,作家感到奇怪,“既然是沒飯吃,怎麼見到警察就一溜煙逃了呢?”
作家仔細琢磨,直到他從乞丐眼前再次經過時,認真地觀察一番,才知道他討吃是假,騙錢為真。因為他背上的那個麻包袋裏,討來的錢已有半袋多,討飯的人有碗飯吃就心滿意足了,他好像總是不能滿足。想起他那咧嘴一笑,確實是由於欺騙得手而發出的竊笑。
拿乞丐來作例證,或許有點兒過分,乞討與求人不能相提並論,像那些專門行坑蒙拐騙勾當的假“叫化子”,其卑劣手段更不值得效仿。但在某些方麵還是可以借鑒的,那就是:臉皮薄,托人辦事就難上加難。
有個朋友為辦一個手續,連跑了幾個地方,不知為什麼,總是解決不了問題。有人說要送禮。他不懂送禮也不願送禮,隻有憤憤然寫上兩句,自己苦惱不堪。
一位朋友了解此事後,指點他去直接找某主任。到辦公室卻撲了個空,追到家也沒人——還被勢利的保姆“賞”了幾句。
他頓時火起,卻又“好男不跟女鬥”,隻得裹著滿腹懊惱回到家,發誓再也不去找人、求人了。
那位朋友知曉後,哈哈大笑,說:“你呀,就這麼不濟事!在外邊辦事情哪有這麼容易的!我找人辦事是一求二求三求,不行再四求五求六求。現在,我不但臉皮厚了,連頭皮都變硬了!”
一席話深深地觸動了這位朋友。第二天,他又“厚”著臉皮去找某主任。結果是出人意料的順利,主任隻照例問了一些問題便為他辦了手續,煙都未抽一支。
人生一世,存活下去,需要辦數不清的事,需要請無數人幫忙。萬事不求人是不可能的;凡要求人,臉皮薄了是不行的。
4.禮敬為先,××××
常言道:好官不打笑臉人。求同事辦事,一定要注重禮貌,低姿態,高風度,用詞有禮,談吐謙恭。否則,如果顛倒了尊卑關係,以卑為尊,就會有礙求人辦成事。
求方如何才能使自己處於卑位,而把尊位讓給助方的同事呢?
(1)主動造訪
求方一般應主動到助方那裏去見助方,而不應被動地等待助方或頤指氣使、發號施令讓助方到求方這裏來。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是我們所熟悉的。
諸葛亮是一布衣平民,而劉備是漢朝將軍,其二者社會地位的尊卑是不論自明的。不過諸葛亮這時並不是劉備的屬下,所以盡管尊卑差別很大,也隻不過是井水不犯河水。劉備見諸葛亮的目的是想讓他“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幫助自己成就大業,所以劉備是求方,諸葛亮是助方。劉備不以原來的尊卑差別為念,隻講求助關係上的尊卑差別,屈千乘之尊三顧茅廬,把尊的地位讓給了諸葛亮,這是為人們所稱道的。
如果隻講原來的尊卑差別,不顧交際上的尊卑差別,像張飛所說那樣:使人喚來,他如不來,我隻用一條麻繩縛將來,那麼劉備就得不到諸葛亮這一大賢才,這一點是必定無疑的。
(2)先行等候
約見時,求方要等助方,不要讓助方等求方。
《史記·留侯世家》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下邳圯上有一老父想要有所教於張良,老父與張良約見時,兩次張良都去晚了,張良因此遭到了老父的嗔怪;第三次約見時,張良再也不敢去晚了,早早就在約定地點等老父;老父來到後,見張良在那裏等他,很高興,於是就送給了張良一部《太公兵法》。
當然,這裏要求張良等老父,除了因為有一層求助關係外,還有一層長幼關係。
(3)熱情服務
助方在實施幫助的過程中,求方應盡可能提供優質服務。比如,你請別人幫你幹活,你就應該預備一些食品和飲料以及應時的必需品,冬天則可準備一些手套,免得別人為你幹活而凍了手或磨壞了自己的手套。如工作量過大,一定的報酬也應有。
(4)小有破費
助方在實施幫助的過程中,求方要主動負擔經濟上的破費。
老王有一位同事小李,其未婚妻在石家莊工作。由於多年小李不能調到石家莊工作,其未婚妻想解除婚約。小李找到老王,請老王和他一起到石家莊向他未婚妻做說服工作。
老王答應了小李,二人去了石家莊一趟。可老王沒想到在往返路途中,小李竟隻買自己的火車票,不管老王。老王隻得自己買車票。小李的做法是非常失禮的,很難期望今後他再會得到老王的幫助。
(5)真誠道謝
在助方實施幫助完畢時,求方要向助方致謝。某校張老師請王老師為自己班講書法課。在王老師講完課後,張老師就應該說些感謝話:“王老師利用業餘時間為我班講授書法課,豐富了我班的課餘文化生活,為此,我代表全班同學向王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或者按有關規定給予講課報酬。
(6)投桃報李
在助方實施幫助完畢之後,如果有機會,求方要主動給予助方幫助,以示報答。投桃報李,禮尚往來是交際的一個原則。求方應牢牢記住助方給予自己的幫助,做到“受恩莫忘”。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這是交際中品德高尚的人所應遵循的準則。“毛寶放龜而得渡,隋侯救蛇而獲珠”,這些神話傳說就是對這種報恩精神的浪漫化寫照。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不懂或疏忽了受恩莫忘、投桃報李的交際原則,就會做出失禮的事來。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事實上,每個人都有求助於人的時候。此時此事你求人,彼時彼事別人也會求你,求方和助方的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不論是作為求方還是助方,都應該既自尊又尊人,在求助與助人的雙向交流中把握好各自的禮節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