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閱讀的方法很多,如預讀法,略讀法,跳讀法,錯序讀法,前後交叉讀法,逆倒閱法等等。
高效閱讀方法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①不要反複瀏覽。凡是科技讀物,一般隻須順著讀一遍即可。如有必要,也要等整篇讀完之後,再回過頭重複某項內容。避免眼睛不斷地來回轉動。
②采用“篩選”式閱讀法。有意識地為涉獵專業所需的信息而讀。
③要默讀,不要朗讀。發聲的閱讀是快速法的大敵。
④閱讀時,視線應與讀物成垂直線,並充分發揮視線的“餘光”作用,多覽到一些內容。
⑤要聚精會神地閱讀。快速閱讀必須有“強化”的注意力。
⑥提倡有理解地閱讀。閱讀時,抓住實質性的關鍵詞。讀物的內容實質,正是閱讀時應弄通的重點。理解,就是探索出讀物的思想意義。
⑦在閱讀中,運用要領記憶的基本方法,有目的地去記。不必去記無關緊要的詞句,卻要記住作者意圖及內容實質。
培養高效閱讀習慣,進入全新學習方式
總而言之,無論是閱讀,還是對閱讀的內容的記憶,都需要按照快節奏的時代精神,利用“高效閱讀法”進行科學的培訓和自我訓練。例如,如何在閱讀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如何在閱讀中使視線的運動既快又能捕捉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對不同類型的閱讀內容的綜合概括的能力,如何在閱讀時對他們進行分析,如何能快速地進入閱讀對象的寫作意圖和思想內容之中,如何克服慢條斯理地閱讀和反反複複回讀的壞習慣,如何克服閱讀時的恐懼心理和不自信的態度……凡此種種。
事實上,從閱讀的習慣到閱讀的技巧,從閱讀的心態到閱讀的目標的這一係列的調整和培訓,需要一整套的科學培訓。很多介紹記憶和閱讀的技巧的書都說明進行高效閱讀法訓練必須從實際運用的係統培訓的開始著手,特別強調培養和訓練的係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我們必須改變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那就是讀得越慢就越理解文章的意思,也就記得越牢。如同進餐時強調要細嚼慢咽一樣。科學的分析早已指出,讀得越快才能理解得越好。當我們利用高效閱讀法開始學會快讀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了。
薄厚互返法指經過“從薄到厚”繼而“從厚到薄”,而達到掌握全書真諦的讀書方法。這是由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總結歸納出的一種讀書規律和方法。“由薄到厚”是學習、接受的過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煉的過程。
由薄到厚再到薄,即為接受、消化過程。“薄厚互變”法是分兩個階段進行的:
第一階段是由薄到厚。
這是說,在讀一本書的時候,一定要紮紮實實,每一個概念都要徹底地搞清楚。例如,一條定理,已知條件是什麼,結論是什麼,在證明中是否涉及到另外的概念和結論等,都要一一弄明白。如果遇到了別的概念和結論,就應該把它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不懂就追,追根求源,不搞清楚,決不收兵。這樣一來,本來一本不太厚的書,追到後來,內容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可能就變得相當厚了。這就是由薄到厚。
第二階段是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這僅是讀書的第一步,此外還有更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再由厚到薄。讀一本書,不是僅僅把個別的概念、個別的定理弄明白就可以了,還要能夠進行分析歸納,抓住主要的本質東西,做到融會貫通。通過自己的深入分析之後,就會感到,真正要記住的東西並不多,原先很厚的一本書,到這時候,就像變得相當薄了。譬如讀了高中以後,再回過頭去想想以前學過的小學算術、初中代數,雖然也有那麼幾本,但現在經過一歸納,還有那麼厚嗎?芽肯定是沒有了。這就是由厚到薄。
運用“薄厚互返”法讀書時,“從厚到薄”的階段必須依賴於前一個“由薄到厚”的階段,這是不能逾越的,但第二階段卻可以補第一階段的不足。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這兩者並非不相關涉,而是相輔相成的。沒有由薄到厚這一步,就不可能有由厚到薄的進一步。反過來,如果隻做到由薄到厚,而不能做到由厚到薄,那麼書讀得越多就會越麻煩,就會墜入書堆的煙海之中而茫茫然毫無頭緒,同樣不可能真正把書讀懂讀通。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這樣不斷地“薄厚互變”著讀書,速度是不是太慢了一點?芽不錯,這麼讀開頭也許要慢一點,但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當真練就一套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硬功夫,那麼看同類書時,在認真攻讀一本之後,再讀其餘的幾本,就會發現,這部分原來自己已經十分明白了,那部分實際和第一本書上讀到的完全一樣,其中真正新的、需要學的東西就剩下那麼一點點了。這麼去讀,不就快得多了麼?芽所以,用這種“薄厚互變”法讀書,乃是先慢後快,慢中藏快,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