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推薦。毛澤東篤誌嗜學,博覽群書、孜孜不倦,讀到具有現實意義的要篇時,就熱心向全黨或黨的領導幹部介紹推薦。他讀到《三國誌》的《張魯傳》、《郭嘉傳》時,向黨內作了推薦。在推薦《郭嘉傳》時,他希望領導幹部從中得到啟示,說話辦事情要“多思”、“多謀”,反對少謀武斷。讀到漢代文學家枚乘的《七發》,他又寫了千餘字的書評,一起印發黨內。1965年,當他讀到《後漢書》中的《黃瓊傳》、《李固傳》時,又認為兩人的傳值得一讀,在反複研讀後,批了“送劉、周、鄧、彭一閱”、“送陳毅同誌一閱”。毛澤東這種獨特的讀書筆記對全黨讀書學習風氣的形成,無疑是個有力的推動。
“鉤其玄”亦要大量背誦
如果讀了很多書,卻記不住書中精華,到需要運用時,就會捉襟見肘,那是十分可悲的事情。按心理學家的說法,如果一個人邊讀邊忘,就意味著他將永遠處於初生時的狀態。為了提高學習的效率,我們應該怎樣同遺忘作鬥爭呢?
我國著名科學家茅以升作出了最好的回答。茅老記憶力相當驚人,古稀之年了,仍能背出圓周率小數點以下一百位精確數值。當有人問他是怎樣記住時, 他說:“我的方法是重複?選重複?選再重複?選”(轉引自陳伯安《韌性·記性·悟性》) 。對於“死記硬背”之類的“死去活來”讀書法,複旦大學附中的黃玉峰老師說得十分明白:“‘死記硬背’有什麼不好?在記憶力特別旺盛的青年時代,就要死死地記一些,硬硬地背一些。這就是語文基礎,這就是本錢。”有了“本錢”,何愁不“八麵來風”?選《五人墓碑記》作者張溥讀書就有一個習慣:每讀一篇文章,總要先抄錄下來背誦一遍,然後燒掉,隨後又抄一遍,再背誦再燒。如此反複七遍,就把這篇文章背熟了,也就產生了著名的《七錄齋集》。由此看來,反複地背誦既是“學以致用”的有效方法,也是形成自己豐厚的文學積澱的最為實用的方法之一。
如今,我們的信息生活大大地豐富了,但“生活質量”仍使人們心存疑問,因為信息生活質量不能隻看“量”,還有一個“質”,如果我們隻單純地追求所謂的“一目十行”似的“乏味快餐”,則必然會造就一大群“信息巨人+智慧侏儒”。 晉代著名思想家葛洪靠撮取書本精華而寫成了哲學名著《抱樸子》,葉聖陶先生在分析成名的作家們成名的原因是說:“他們有個不二法門,就是熟讀名文,讀著讀著,自己頓悟。”因此,建議在家在讀書時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書讀,做到“眼到”;記錄自己讀書時的心跡,做到“手到”“心到”;背誦自己所讀書籍的精華,做到“口到”。如此步步為營地積累,最終必然能達到從量到質的升華。
我們的學習離不開閱讀——甚至於我們每天都在進行閱讀活動:讀書、看報、瀏覽網頁……如何有效地收集和提煉有用信息,這是時代的需要。“知識爆炸”迫使我們提高閱讀速度,大量地吸取知識已成為現代人的夢想。但是我們的閱讀速度實在太慢了。
提高閱讀速度已成為時代的需要!
快速閱讀,帶來大量的知識與信息。
快速閱讀,留出更多的時間去投身社會實踐。
時間即金錢,快速閱讀法就是我們的“搖錢樹"。
“高效閱讀法”就是講如何利用高效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效率。
(實驗支持 ) 根據心理學家的實驗觀察,在閱讀過程中,眼球並不是沿著每個字連續不斷地移動,而是經常出現眼球的停頓,即抓住一些字靜讀一下後再移向另一些字上去。閱讀是眼球運動一連串快速跳動。眼球停視時才能感知字句,閱讀過程的90%~95%的時間屬於眼球停視,眼動隻占全部閱讀時間的5%~l0%。每次眼球停視獲得的文字信息的大小與視覺廣度有關,視覺廣度大的可見6~7個字,小的隻有3~4個字,有時一個字還須經過2~3次注視,有時還要重複回視,回視次數越多,所占用的時間也越多。
速讀與慢讀區別不在於眼球運動的速度,而在於眼睛固定時所視知的材料,試驗表明,二者(同等智力與理解力)在同等時間內,眼睛固定總量相等,而所讀的詞彙量速讀卻是慢讀的4倍。如縱向跳躍,無聲閱讀,即加快眼球跳動次數,增大眼球跳動幅度,拉大注視點的間距,可以大量收尋信息資料。這種跳躍讀法,都是無聲閱讀法,將文字直接由視覺神經輸送到大腦,減少外部發音程序,(無聲比有聲閱讀速度可快一倍。)同時減少注視次數,使視野增大廣度。
一般傳統閱讀是字、詞、句閱讀,按行從左至右逐行閱讀,由於是逐字閱讀和出聲閱讀和默讀,及反複回看,倒讀,拉慢了時間。而高效閱讀不是逐字閱讀,而是一次凝視比較多的字,減少注視次數,擴大視野廣度,眼球停視時多抓一些文字信息,減少回視次數。高效閱讀采取概念閱讀,抓住要點,用較少時間,贏得較大閱讀量。
閱讀速度有方法問題和技巧問題,這與一個人的知識水平、結構、能力、文化修養有關。每一部著作,每一篇文章都有閱讀重點,所以要正確分配注意力,集中在重點的實質問題上。不要集中在感知文章結構上,這樣可以提高理解係數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