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讀書劄記內容靈活,形式多樣(1)(1 / 3)

讀書劄記是讀書筆記中最靈活的一種。它是在讀完一本書或者是一篇文章後,把書中、文中的相關材料摘抄下來,以表明自己讀書後的心得、體會或者是感想、質疑。之所以稱讀書劄記最靈活, 是因為它既可以對全書的內容發表感想,又可以考證或注釋名篇佳句。因此讀書劄記與讀書摘要有著明顯區別——它能鮮明地反映出作者的觀點和認識,同時又將自己摘引的材料保存於劄記中。

讀書劄記不僅內容靈活,而且形式多樣。讀書劄記可多可少,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讀書劄記雖然沒有固定格式,但其類型大致可分為兩種:一類是治學劄記。一般是作者在治學過程中對某些小問題的新的發現和認知,一般不涉及學術研究中的重大課題;作者的見解可以用論斷方式來表述,也可以用假設、推想、質疑等方式啟發讀者自己去探究問題的結論。寫這樣的劄記,切口要小,使讀者容易抓住問題;材料要新,使讀者產生閱讀興趣;語言要平實自然,使讀者感到親切。另一類是讀書劄記。它一般不涉及學術性問題,而隻是談論古今世事、社會滄桑、思想道德修養等,目的在於用具體的事理啟發讀者,使讀者能明辨是非,知所行止。

寫好讀書劄記要分三步走

既然是利用讀書劄記法學習,那麼重點就是怎樣寫好讀書劄記——你要掌握的知識都寫進你的劄記裏了。前麵講過,寫讀書劄記貴在評論。既然要評論,就要善於領悟文章的意義,善於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善於質疑。這三條是寫好讀書劄記的前提條件。做到了這幾點,會大大提高你的寫作水平。概括起來,寫讀書劄記應該分下麵幾個步驟依次進行。

①熟讀原著,把握它的要點。

從古到今,“紙上談兵”都是一大忌諱,寫讀書劄記也是一樣。沒有對原著的熟讀,是不可能寫出好的劄記的。因為讀書劄記要求寫出你對所讀內容的認識和感受,所以必須建立在對原著精讀的基礎上。精讀之後,轉為從原著中的關鍵詞著手,深入研究,力爭準確地把握住原著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對原著內容融會貫通,深入理解。這樣,第一個要求算是達到了。需要注意的是,熟讀文章後要勇於超越書本中的觀點,切忌人雲亦雲,以免對原著的理解發生偏差。

②聯係實際,發表自己的觀點、感想。

議論文寫作的一大忌諱就是空發議論,不著邊際。寫讀書劄記也是如此。具體寫作時,應該抓住文中最引人發生感想的關鍵詞語或句子。如若不然,劄記的評論會變得空泛無物,沒有任何價值可言。此外,寫讀書劄記時還應該注意抓住自己無意間冒出的思想火花——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或者是片段的想法。因為它們是你對文章最真實的反映,非常有價值。隨時記錄下這些稍縱即逝的火花,加工整理之後將會是非常好的隨感。

③對歸納出的觀點進行整理分析,揭示其中的哲理。

讀書劄記的範圍很廣泛,對象很多。所以我們在寫讀書劄記時應該運用正確的分析方法,把握住原著的本質。也就是說,要在對原著充分領悟的基礎上去寫,有什麼寫什麼。如果沒有體會就不要硬寫。

總而言之,利用讀書劄記法學習時要立足全篇,深思熟慮,有感而發,凸顯哲理。也算得上是十六字“真言”吧。

讀書劄記法範文導讀

下麵給大家提供一篇範文,是偉大的作家茅盾讀完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之後寫的一篇讀書劄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水滸》的人物描寫,向來就受到最高的評價。所謂一百單八人個個麵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過甚,但全書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麵目,卻是事實。記得有一本筆記,杜撰了一則施耐庵如何寫《水滸》的故事,大意是這樣的:施耐庵先請高手畫師把宋江等三十六人畫了圖像,掛在一間房內,朝夕揣摩,久而久之,此三十六人的聲音笑貌在施耐庵的想像中都成熟了,然後下筆,故能栩栩如生。這一則杜撰的施耐庵的創作方法,有它的顯然附會的地方,如說圖像是宋江等三十六人,就是從《宣和遺事》的記述聯想起來的,但是它所強調的朝夕揣摩,卻有部分的真理,雖然它這說法基本上是不科學的。因為,如果寫定《水滸》的,果真是施耐庵其人,那麼,他在下筆之前,相對朝夕揣摩的,便該是民間流傳已久的歌頌梁山泊好漢的口頭文學,而不是施耐庵自己請什麼高手畫師所作的三十六人的圖像。

個個麵目不同,這是一句籠統的評語;僅僅這一句話,還不足以說明《水滸》的人物描寫的特點。試舉林衝、楊誌、魯達這三個人物為例。這三個人在落草以前,都是軍官,都有一身好武藝,這是他們相同之處;他們三個本來都是做夢也不會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終於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頗不相同。因為高衙內想把林衝的老婆弄到手,於是林衝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滄州,麵對這樣的壓迫陷害,林衝隻是逆來順受,所以在野豬林內,魯達要殺那兩個該死的解差,反被林衝勸止;到了滄州以後,林衝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內又派人來害他性命,這他才殺人報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楊誌呢,因為失陷花石綱而丟官,複職不成,落魄賣刀,無意中殺了個潑皮,因此充軍,不料因禍得福,又在梁中書門下做了軍官,終於又因失陷了生辰綱,隻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隻有魯達,他的遭遇卻是“主動”的。最初為了仗義救人,軍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後來又為了仗義救人,連和尚也做不成了,隻好落草。《水滸》從這三個人的不同的遭遇中刻畫了三個人的性格。不但如此,《水滸》又從這三個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識上表示出三個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楊誌一心想做官,“博個封妻蔭子”,結果是賠盡小心,依然落得一場空。林衝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結果被逼得無處容身。隻有魯達,一無顧慮,敢作敢為,也就不曾吃過虧。對於楊誌,我們雖可憐其遭遇,卻鄙薄其為人;對於林衝,我們既寄以滿腔的同情,卻又深惜其認識不夠;對於魯達,我們卻除了讚歎,別無可言。《水滸》就是這樣通過了絢爛的形象使我們對於這三個人發生了不同的感情。不但如此,《水滸》又從這三個人的思想意識上說明了這三個人出身於不同的階層。楊誌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蔭子”,隻要有官做,梁中書也是他的好上司。林衝出自槍棒教師的家庭,是屬於小資產階級的技術人員,他有正義感,但苟安於現狀,非被逼到走投無路,下不了決心。至於魯達,無親無故,一條光棍,也沒有產業,光景是貧農或手藝匠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軍官。《水滸》並沒敘述這三人的出身(隻在楊誌口中自己表白是將門之後),但是在描寫這三個人的性格時,處處都扣緊了他們的階級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