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一反三可歸納為三個過程:
①去粗取精,要有所分析,有所鑒別;
②融會貫通,就是綜合思索,找出規律;
③棄舊圖新,就是獨辟蹊徑,不步後塵。
運用舉一反三這一方法要注意:
①要大膽思考,以疑引思。思維力是智慧的核心,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讀書要不斷“生疑—質疑—釋疑”,大膽思索問題。
②反複思考,舉一反三,求得明白透徹的了解。
③經常思考,始終如一。養成經常思考的習慣,使得頭腦越用越靈,越思越精,越勤學勤思越會感到自己知識不足,這又是敦促自己愈加勤奮學習和思考的動力。
讀書貴在舉一反三
舉一反三學習法與著名語言學家夏鄘尊先生提倡過一種讀書方法不謀而合:把精讀的文章或書籍作為出發點,然後向四麵八方發展開來,由精讀一篇文章帶讀許多書,有效地擴大自己的知識麵。
(夏鄘尊的讀一反三法 )夏鄘尊先生舉閱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例:這篇文章是晉朝人寫的,如果想知道這篇文章的地位和晉朝文學的情況,就可以去翻翻中國文學史;這篇文章體現了一種烏托邦思想,而英國的莫爾寫過一本叫《烏托邦》的書,又可以對照起來讀;這篇文章屬於記敘文一類,如果想明白記敘文的格式,就可以去翻看有關記敘文寫法的書;另外,如果想知道作者陶淵明的為人,還可以去翻《晉書·陶潛傳》。如此這般,可以由讀一本書引出一大串來。夏鄘尊先生自己就是經常這樣讀的。
(賈平凹的舉一反三法 )作家賈平凹也提倡這樣一種舉一反三的讀書方法。他認為,書之為友不能一日不交;書是財富,要逼著自己靜心地讀書。他將自己的讀書方法總結為“觸一通三”法。他認為讀書麵不可狹窄,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曆史、美學、天文、地理、醫藥、建築、美術、樂理、武術、繪畫、舞蹈……凡是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若讀書麵窄,借鑒就不多,思路就不廣,觸一而不能通三。他甚至主張連植樹造林、做飯炒菜方麵的知識都要略知一二才好。
但博並非不要專。在這種泛覽中,他認為隻有精專於一,才能觸類旁通。他對孫犁的《白洋澱記事》這本散文集,不隻是讀一遍完事,而是讀了一遍又一遍,每遍都力求從中學到一些寫作知識。這次學開頭、結尾,下次學結構、景物描寫,再次學語言的運用,這樣就逐漸摸索出寫散文的門道。這本書讀通了,讀其他散文書就順當了。對重點書他堅持多遍閱讀,先欣賞,次吟味,再研究,然後方有得有悟。
(八個顧問 )被譽為“平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終生從事教育工作,潛心摸索讀書方法,他曾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地把多讀多想多問的讀書“訣竅”,演繹成一首《八個顧問》的現代詩: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
你若想問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
何時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地何去,
好像弟弟與哥哥。還有一個西洋派,
姓名顛倒叫“幾何”。
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
陶先生的“八個顧問”、“八個賢哲”、“八位何先生”,就是我們讀書求知的良師益友、至愛親朋!我們讀書時能與這八位何先生結緣,能有這八位先哲帶路,就敢想善問,能思會辨;就會開卷有益、學而致用,開拓創新、不斷長進。
現在的書籍五花八門,良莠不齊。打開一本書,想想作者是“何人”,寫“何事”,想引導讀者“何去”……就不至於被誨淫誨盜的書籍拉向深淵。看到一個題目,想想作者將寫到哪些題材?情節將怎樣安排?故事會怎樣發展?再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想法,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或作者的欠缺。這種站在自己角度自我審視想問題的讀書法,能激發最大的閱讀興趣與最廣的思維空間。讀到某一精彩語段或場麵,稍作停頓,掩卷思索一番:作者何以這般想這麼寫如許說呢?是基於作者的個人經曆?生活體驗?邏輯思維?……
我們都說愛讀書,我們天天都在讀書,但要將書讀好,還真不容易。如果做到了舉一反三,那這個“不容易”也就變成“容易”了。
讀書劄記也稱讀書隨筆,隨感。它是把讀書過程中的收獲、感想或者對讀物內容的意見、見解、補充、評價和質疑等隨手記錄下來的一種筆記形式。讀書劄記法,顧名思義,就是指讀書的同時做摘錄、記筆記的學習方法。
古今中外許多學者均得益於此種方法,許多古代名人都有“不動筆墨不看書”的好習慣。劄記不限於所讀的書,可以把聯想到的所聞即錄,所見即記,有感即發,不拘形式,也是一種片斷性練筆方法。劄記要選準目標,定向積累,最好結合自己的主攻方向,養成習慣,持之以恒。“一日一根線,十年織成緞”。劄記要經常翻閱複習,“溫故而知新”,還要善於運用、舉一反三,有所創新。在講解這種方法之前,我們先說說讀書劄記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