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用圖憶法記文章(1)(2 / 3)

對於聽寫不出來的詞,不要就“詞”論“詞”,一聽寫不出就立即把錄音機停下來,不再往下聽寫。應該繼續聽寫下去,把聽寫不出的詞放到文章的整體內容上去理解。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孤立地去摳一個詞,百思不得其解,但若與整句話,整條消息聯係起來去理解,思路就寬了,往往也就知道是什麼詞類和怎麼拚寫了。

有時同一個生詞在錄音中多處出現,一處聽不清或聽不懂,可以先放一放,看看能不能從別處得到啟發。因為可能別處的錄音很清楚,或者與別的詞搭配在一起被你聽懂了。聽寫過程中,對於沒有確切把握的詞,也要先“寫”出來,再在以後的不斷聽寫過程中去校驗和糾正。同一新聞在不同的時間由不同的播音員播出時,由於各人的語調有區別,有助於聽懂一些疑難詞的發音。

“聽”與“寫”兩個步驟不是截然分開的,對於英語水平不高的初學者來說,一段錄音的聽寫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經過多次的“聽”與“寫”互相促進,互相啟發,交替前進才能最後完成。

從學習英語的角度出發,初學者在起步階段必須一邊聽一邊寫,如果光聽不寫,可能會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漏掉了一些聽不懂的詞,失去了學習和提高的機會;二是有了聽不懂的詞時,如果隻聽不寫,往往聽的遍數再多也可能還是聽不懂,但是如果把聽懂的部分寫在紙上,前後內容聯係在一起,經過思考以後再去聽,可能又會聽懂一些別的內容,如此不斷反複,直到全部聽懂。

由於嚴重雜音幹擾而無法從語音入手推斷的詞,可以根據語法進行補充,就假定自己是這條新聞的作者,在聽不清的地方應該用什麼詞。或許填上去的詞不正確,但總比空著好,而且隨著聽錄音時間的增長和英語水平的提高,自己也有可能發現並改正。

有意識聽不熟悉的專業的內容,運用逆向法則要注意逆著自己熟悉的專業,有意識地去聽寫與自己專業關係不大或無關的英語錄音。例如搞理工的技術人員去聽寫醫學方麵和文科方麵的英語錄音。

這是因為聽寫自己熟悉的專業英語時,會自覺不自覺地靠推理去搞懂英語的意思。也就是說,主要依靠對內容本身的理解,英語本身則不一定真正搞懂了。例如聽一段有關雷達工作原理的英語錄音,說從一個蝙蝠嘴裏發出聲波,碰到障礙物後產生回波被蝙蝠的耳朵接收,雷達也是用這種原理工作等等。對於一個已經懂得雷達原理的人來說,隻要聽懂幾個關鍵詞,也就懂得了整段錄音的意思,而且是真正懂了。但是不是每句話,每個詞都聽懂了呢?不一定,而且很可能差得很遠。這樣的學習方法不但學不到真正的英語,而且還容易產生一種虛假的滿足感,認為自己的英語水平較高。

學習過程中應用自己腦子中已有知識進行推理是人們認識事物的正常思維現象,在聽寫英語錄音過程中很難完全避免。但是對於英語程度不高的初學者來說,為了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語,盡量不用專業知識推測去搞懂英語的意思,而要主動地多聽寫與自己專業無關的英語錄音,而且要一詞不漏地全部聽寫出來。在一定的階段上這樣做可以大大提高根據發音從詞典裏找生詞和直接從英語本身去理解文章內容的本領,其效果比聽與自己專業有關的英語錄音要好得多。這種情況很像戲曲演員的反串,唱花臉的演員要特意去學唱其對立麵青衣,以鍛煉全麵的表演能力。在這方麵,我們要向專職的翻譯人員學習。他們翻譯的內容五花八門,今天這個專業,明天那個專業,根本沒有可能搞懂所有要翻譯的專業內容,有時甚至倉促上陣。但是由於他們的英語基本功紮實,隻要臨時把有關的一些專業名詞“突擊”一下就能隨機應變地進行翻譯。

學習與自己專業無關的英語內容非常有助於擴大英語的知識麵和詞彙量。對於非英語工作者來說,雖然不能要求他們達到專業翻譯人員的英語水平,但也要注意不要使自己的英語知識麵太窄了。無論是閱讀還是口頭與國外進行技術交流,涉及到的英語絕不會局限在一個僅僅與自己專業有關的很窄的範圍內,往往要用到一些別的類別的詞彙或者一個詞的其他的釋義。日常生活交談,涉及的知識麵和詞彙量就更廣更多了。在與外國人進行日常會話過程中,你一定會體會到“詞到用時方恨少”。隻有在平時的長期聽寫過程中不局限於隻學習與自己專業有關的英語知識,而是廣開“聽路”,兼收並蓄地去學各行各業的英語單詞,一個詞一個詞去學去記,才有可能在會話時下意識地從嘴裏說出所要說的話來。

會說後要達到會背

整篇文章聽寫出來以後,就要學“說”。方法是:聽一句播講人的話,自己學說一句。學“說”時盡量使用能不斷重複一段錄音內容的複讀機,根據自己的水平確定學“說”的時間長度,盡量“說”完整的一句。

學“說”過程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比讀”,即把自己學“說”的語音錄下來,與錄音帶上標準的語音對比,看看什麼地方學得不像,如此不斷重複,直到能模仿說出大體上正確的語音為止;第二步是要與錄音帶上的聲音同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