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卜衛根據調查研究,得出兒童媒介使用的時間長短不能獨立決定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這一結論。依據是:①不同的媒介種類(如電視、廣播、書籍、電子遊戲機等)及不同的媒介內容(如紀實類內容和娛樂性內容等)對兒童學習活動的影響是不同的;②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受許多因素影響,諸如教師對兒童的態度、家庭關係、兒童的成就需要、兒童的自我接納程度、兒童同伴關係等等。
卜衛比較了超常兒童與常態兒童的媒介接觸時間,發現兩組兒童在電視、廣播、報紙、雜誌、錄音機、遊戲機等接觸時間上沒有顯著差異,但超常兒童比常態兒童接觸更多的印刷媒介,更偏好新聞、科學知識、科學幻想、探險等媒介內容。可能有人會說,因為超常兒童聰明,所以他們看了同樣多的電視,成績卻比常態兒童還好,但這恰恰說明了看電視時間長短不是決定兒童學業成績的唯一因素。
那麼,對智力相同的兒童來說,媒介接觸長短與其學業成績是一種什麼關係呢?卜衛的調查發現,電視接觸時間越長,兒童學習成績越低,其他媒介如報紙、書籍、廣播等或與兒童學習成績成正比,或對學習成績沒有影響。但是,如果考慮了其他影響兒童學習成績的因素,電視接觸時間長短的影響就很低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在這項研究中,最能影響兒童學業成績的是同伴關係、班主任對兒童的態度、兒童的成就需要、兒童的自我接納程度和學習上的認知需要。相比之下,其他因素,包括所有媒介使用的時間對兒童的學業成績均沒有顯著影響。
卜衛解釋說,對大部分兒童來說,依靠限製兒童接觸媒介的時間來提高學習成績是不現實的。培養兒童的自信心、學習興趣和追求成就的態度可能比限製他們的媒介使用時間更重要。
正確引導讓電視成為學習好工具
事實上電視是一把雙刃劍,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聰明,也可以讓孩子變笨。人們常常被告誡說看電視對孩子不好,會令他們學習退步,但我們常常會驚奇於孩子們從那閃爍的屏幕上學來的知識。雖然如今電視節目令人眼花繚亂,要讓孩子決定看什麼確實很難,但隻要教師和家長善於引導,就能較大程度地發揮電視的積極作用。可以給孩子一些建議,製定看電視的規矩,建議家長最好和孩子一起看電視。這樣做既可以有效監督,又可以引發一些討論,幫助孩子認清什麼是精品,什麼是垃圾,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此外,還要把看電視與看書、參觀、遊戲等活動結合起來,使孩子的各種知識能互相聯係,更係統化,更容易記憶。
如果能夠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其實,電視也可以是個很棒的學習工具,如美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製播的“芝麻街”、“電力公司”和“羅傑先生的鄰居”到現在仍幫助孩子們在童年階段學習閱讀、數數、學習社會化和感覺結合;以及公共電視的自然節目教導孩子從各方麵去認識世界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
看電視也影響心智和身體健康
但現在,你知道嗎?芽我們不僅該關心看電視對心智的影響,而且還得開始擔憂長期看電視所影響到的生活形態與身體健康。
研究指出一天花好幾個小時看電視或打電動的兒童,會有體重、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閱讀技巧及社會化等方麵不健康的問題。研究發現當孩子看比較少的電視,孩子的體格較瘦、較結實與強壯,並且當孩子在沒有垃圾食物的家裏長大,他們就不會纏著爸媽去買電視上所看到的廣告商品,長大也較不會抽煙、喝酒,也會喜歡走出戶外,接觸自然和懂得更多的野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