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古到今,我們就不缺這方麵的例子。十大元帥之一的劉伯承元帥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
劉伯承一生刻苦勤奮孜孜以求,使他不僅走完了從士兵到元帥的進步道路,而且成為無產階級軍事家,被譽為“儒將”。
在我軍將領之中,劉伯承學習刻苦是出了名的。他從小就崇尚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刻苦精神。讀私塾時常常最先到校,最後離校,他不僅把課文背熟,而且連注釋也背下來。到了中學和軍校,他更是勤奮刻苦,以致各科成績都很突出。步入行伍之後,他仍不忘學習。
大革命失敗之後,黨派劉伯承到蘇聯學習,進蘇聯紅軍高級步校時他已經36歲了。到了這個年紀再學外文是相當困難的。但他從字母和發音開始,用了兩年多的時間竟然攻克了外語關,並獲得了俄文和各科成績優秀的佳績。畢業時他已經能夠翻譯俄國的軍事理論著作。
回國之後,他成為我軍第一位翻譯科長。他借助俄文工具,係統研究了羅馬戰史、拿破侖戰史、日俄戰爭史等,開闊了軍事視野。還係統研究了蘇軍的條例、條令、作戰理論,增長了正規化軍隊和打現代戰爭的知識。
在革命戰爭年代,劉伯承的大部分時間在前線度過,他常常在炮火之中細扣兵書,置生死於一旁,而入心思於兵法之中,不絕於耳的槍炮之聲時常成為他研讀兵書的伴奏曲。比如,1941年八路軍總部送來一部《合同戰術》的譯稿請劉伯承校訂。一年後這部譯著校訂好並複印,劉伯承在評序中寫道:“這本書在校正中經過三次反掃蕩的作戰”。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最殘酷的階段,幾乎天天在打仗。即使如此,劉伯承也不忘校訂工作,他把這項工作看作是學習任務。此後《合同戰術》下部的譯稿又送到劉伯承的手中,校訂完成並複印時,劉伯承為其作序。他寫道:“我在上愛國自衛戰爭前線時,帶上這本《合同戰術》及其譯稿,才真正開始校正與補譯。幸好在敵人飛機大炮坦克的督促與我參謀同誌幫助繪定之下,……完成了出征前一切工作。”《人民日報》報道說:“劉伯承將軍在戎馬倥傯之中完成《合同戰術》一書下半部之校譯,計十萬字。此為一百天來劉將軍殲滅蔣軍十一個旅之外又一重大貢獻。……一百天來,劉將軍馳騁於冀魯豫大平原上,五戰五捷,平均每二十天作戰一次。”“劉將軍在極度繁忙的自衛戰爭中,稍有空隙立即開始校譯。”
對劉伯承的刻苦勤奮,朱德稱讚道:“刻苦學習,學而不厭。”陳毅元帥則稱讚說:“苦學入夢寐,勞生曆艱難。”就連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也感慨地稱:“劉伯承廉潔虛心,不斷求知,與國民黨將領比較,誠不啻鶴立雞群。”
總之,強力刺激法其實就是一種刻苦勤奮,勤讀不輟的方法。付出終會有回報,隻要你能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也能夠終有所成。
睡前醒後法是一種因為科學研究而產生的學習方法。
睡前醒後適宜學習
心理學家實驗證明,入睡前學到的東西,保持記憶的時間最長,因為在睡眠期間,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普遍轉入抑製狀態;臨睡前所學的東西沒有受到其他信息刺激作用的幹擾,這是近因效益的作用。這就是睡前醒後法的理論依據。同時根據記憶的幹擾理論,記憶受前攝抑製和後攝抑製的影響。所謂前攝抑製,是指先學習的材料對回憶後學習的材料的幹擾作用。後攝抑製則相反。睡前或者醒後學習,由於分別沒有後攝抑製和前攝抑製的影響,記憶保持量最大。
由於睡前所學得到的信息沒有受到幹擾,清晰地記在大腦皮層上,所以我們早晨醒來在大腦沒有接受外界刺激之前,應該及時回憶頭天晚上睡前所學的內容,同時分辨清楚:記住了哪些?芽遺忘了哪些?芽然後翻開書本對正,如果發現遺忘了或記錯了應立即糾正,爾後按著正確的再重新記憶。這種學習方法適用於學習較難記憶的內容,如學外語、背書、記單詞、記公式等。運用得當這種方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來說在起床後和睡覺前一小時學習為最佳。
科學睡眠提高效率
恩格斯說,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我們講睡前醒後法,絕對不是要求大家廢寢忘食的學習。相反,還要和大家談談如何進行科學的睡眠。
我們每個人每天差不多都要睡8個小時左右。有人說,生命的三分之一用於睡眠太不劃算了,如果一天24小時都可以用來工作學習該多好。可是,這個想法很不現實,差不多每個人都需要休息,而休息最主要的表現就在於睡眠。休息能夠使身體積蓄能量,從而更好地進行下一步的工作和學習。為了睡好覺,睡前應洗澡、洗腳,不宜吃得過飽,不要喝茶、喝咖啡,內衣應該寬鬆,枕頭高度軟硬適度。
睡眠時間應根據年齡的不同,有不同的標準:學齡前兒童每日應睡眠12小時,少年兒童10小時,13~15歲兒童9小時,15歲以後8小時,成年人7~8小時,老年人5~6小時即可。那麼,怎樣才能睡好覺呢?
具體地說,要想有高質量的睡眠,請注意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保持人體生物鍾的正常運轉。如果每天準時起床,定時置身於早晨的陽光之中(周末也不例外),那麼生物鍾就會準時地運轉,這是提高睡眠質量最關鍵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