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有論者指出的:“任洪淵的詩和詩論,處於相互印證、闡釋的‘互文性’關係中。他的詩,基本上是在解釋他的詩學理論,表達他對於如何使‘漢語詩歌’獲得生命活力的設想。因而,它們也可以稱作‘元詩歌’,或者說是以詩的方式寫的詩論。”(86)問題正在這裏,任洪淵的詩其實更是一種詩學理論,是關於漢語如何言說當下個體生命、如何建構個體生命自由的一種構想。而偉大的詩學構想不等於優秀的詩篇。在詩與詩學相互闡釋、相互印證的寫作中,真正啟人深思的是他的詩學理論。當任洪淵說“我隻喜歡記下已經變成感覺的漢字。我想試試,把‘觀念’變成‘經驗’,把‘思索’變成‘經曆’,把‘論述’變成‘敘述’”(87),他確實做到了。我們在讀他的《找回女媧的語言:一個詩人的哲學導言》《我生命中的三個文學世紀》等篇章時,深感他的寫作已經把“把‘觀念’變成‘經驗’,把‘思索’變成‘經曆’,把‘論述’變成‘敘述’”,但這是任洪淵的詩學理論寫作,不是他的詩歌寫作。他的詩由於要竭力輔助闡述他的詩學理論,而陷入他的二元對立的哲學觀念當中,盡管有許多令人叫絕的意象和語詞,但仍有不少觀念化的傾向。正如《女媧的語言》是他的第一本文集也是一本詩與詩學的合集一樣,他的詩與詩學糾纏得太深,忽略了詩本身看待世界和自我的複雜性。他現在的詩更多是指向一種理想的漢語言說方式、語言效果,說是“元詩歌”不無道理。“元詩歌”能挑動許多批評家、理論家的熱情,卻未必是真正“好”的詩。洪子誠先生的目光確實尖銳:“任洪淵的問題可能是,在用詩充分闡釋他的詩學理論之後,詩歌寫作將向何處,又如何進一步展開?”(88)毫無疑問,任洪淵是當代中國最優秀的詩人之一,但他的許多詩作確實又尚未“展開”。
四、尚未“展開”的詩歌
事實上對於詩歌寫作,任洪淵一開始就有比同時代人更接近詩歌本體的認識。他反複提及從漢語本身入手,變革漢語的言說方式。這種對漢語的自覺,使他可以不依賴自身所處時代那種從街頭和廣場遊行、演講中獲得激情的方式,而可以在生命和語言的相互發現、雙向建構中營造一個自足的世界。也正因為這一點,雖和北島們同時,詩人卻完全有資本和“崛起的詩群”保持距離,用他自己的話說“側身走過他們的身邊”(89)。由於獨特的個人氣質和“執著於對漢語陌生化效果的追求”,有文學史學者這樣評述他,“任洪淵不是那種在時代的社會思潮裏脫穎而出的詩人,相反,他遊離於社會現象之外……20多年間的社會思潮幾乎沒有在他的詩作中留下‘痕跡’。他有自給自足的精神世界,對詩歌語言獨特的認識。所以,詩人和他的詩,多少給人一種‘隔世’的感覺”(90)。專注於自己詩歌世界的建立和對漢語的獨特追求,雖使他在漫長的時間裏不夠聲名顯赫,但這種“隔世”帶來的卻是文字的“傳世”,很多人在他的詩學和詩麵前一再駐足,並由之展開詩歌、語言、文化和美學等多方麵的有趣話題(91)。
任洪淵的寫作一直貫穿著漢語文化的曆史脈絡,他說自己“在漢字書寫的墨寫的黃河中”。“墨寫的黃河”——“黃河”依舊流淌在正在書寫的血與墨之中,這是我們無法逃脫的命運,我們的寫作注定無法與以“黃河”為象征的漢語文化體係和“現代-後現代”的曆史語境脫離幹係。在時間的向度上,盡管當下的生命狀態和生存處境是最應當關注的,但能否因此認為“生命隻在今天”?任洪淵寫道:“墨寫的黃河永遠流著今天,過去和未來都流進今天:在每一個漢字上,我側身走過同時代人的身邊,相問相答;在每一個漢字上,我既與過去的每一個書寫者未期地相遇,又是對未來書寫者的不期的期守,未來有多遠,我的期守就有多長,是預約又是先期的回聲。”(92)專注於漢字,使他與同時代人區別開來,使他可以走入詩歌的本體建構自己的話語空間。而他的漢字,既是與曆史未期的相遇,也是對未來不期的期守,曆史和未來都凝聚在今天的現實經驗的言說當中。這種對待生命、時間和曆史的態度才是一個現代詩人最合宜的心態,它無疑比《哲學導言》中“生命隻是今天/曆史隻是窮盡今天的經曆……生命在今天曆盡。曆史在今天重寫一次/……明天已在今天過完”這種容易令人誤解也讓人心悸的宣告更適合當代詩歌。
當下的漢語詩歌寫作不是曆史意識過剩,而是這種意識太淡漠了,以至於許多詩歌成為一種單向度的東西,完全是當下肉身的一些口語化即興隨感。在這方麵北京師範大學在當代詩壇可謂風光無限,從伊沙到沈浩波等“下半身”詩人群體的主力,都出自這個學校。不知他們是否受到了任洪淵先生的影響(至少伊沙是非常尊敬任先生的),也不知他們是否真正領會任先生“在語言中改變世界”“生命隻在今天”的哲學?伊沙、沈浩波等的口語詩在當代詩壇已是“在‘牛×’的路上一路狂奔”。而他們當中有人對肉身生存的膜拜也是到了極致,準確說是對肉體的膜拜。(甚至連“肉體”一詞也羞於提及,幹脆就說“肉”。)沈浩波曾提出:“詩歌從肉體開始,到肉體為止。”在另一處,沈浩波解釋說:“這裏的‘肉體’,說的就是我們自身的那‘一堆爛肉’,即最純粹的‘我’、最本質的‘我’、最原初的‘我’、最動物性的‘我’!” “沒有什麼能拯救我們,我們也沒有什麼可以被拯救的,我們不過就是一堆肉而已。”“最原初的‘我’”“反對上半身”……這些說法似乎與任洪淵先生的“尋找生命的本原”,以及他關於20世紀以降是一個“心對頭”“生命對理性”戰爭的時代的論述大為相似(93)。如果真的是大有關聯,也不知任先生對這些後輩的言語、行為有何感慨。
在任洪淵的詩集裏,還是那種從個體生命的感性出發,將當下的個體感受放在與“曆史”“明天”的對話中的詩作既觸動人心又餘味悠長。他1985年的詩作《她,永遠的十八歲》(94)即使今天看來都是一首漢語詩歌的經典之作:
她
十八年的周期
最美麗的圓
太陽下太陽外的軌跡都暗淡
如果這個圓再大一點 愛情都老了
再小 男子漢又還沒有長大
準備為她打一場古典的戰爭的
男子漢 還沒有長大
長大
力 血 性和詩
當這個圓滿了的時候
二百一十六輪滿月
同時升起
地平線彎曲 火山 海的潮汐
神秘的引力場 十八年
曆史都會有一次青春的衝動
《紅樓夢》裏的夢
還要迷亂一次
桃花扇上的桃花
還要繽紛一次
圓的十八年 旋轉
圓了淚滴 眸子 笑靨
圓到月月自圓
月月同圓
月圓著她 她圓著月
一重圓彌散一重圓 變形一重圓
圓內圓外的圓
陽光老去 陳舊的天空塌陷
旋轉 在圓與圓之間
年歲上升到雪線上的 智慧
因太高太冷 而凍結
因不能融化為河流的熱情 而痛苦
等著雪崩
美麗的圓又滿了
二百一十六輪滿月
同時升起
詩人寫一個少女,以月為喻,卻是一枚從未有過的新月、圓月。少女的美妙年歲、愛情的新鮮度、“青春的衝動”、勝過時間無情流逝的想象、對衰老的感歎……人生的諸般經曆與情感體驗在詩行中真實可感。“十八歲的少女”,這個最容易過度流露情感、陷入平庸抒情模式的題材,在這首詩裏卻有著新鮮而又令人震顫的言說。這美妙的年齡正如那“最美麗的圓”,恰到好處。在未來的向度上,“再大一點 愛情就老了”;在曆史的向度上,“再小……/準備為她打一場古典戰爭的/男子漢 還沒有長大”。“……十八年/曆史都會有一次青春的衝動”,“曆史”在“今天”複活,“紅樓夢”“桃花扇”以及所有的愛情故事鴛夢重溫,所有的時間向現在湧來。在“十八歲的世界”麵前,時間“老去”,“陳舊的天空”塌陷,一切才剛剛開始。詩作的結尾無疑是最打動人心的。人不可能不生活在日漸衰老的命運中,麵對“她”的“十八歲”,“年歲上升到雪線上的 智慧/因太高太冷 而凍結”,而青春的心,希望生命永遠隻在“今天”,不為“曆史”掩埋也不被“明天”欺騙的自我,為自己“不能融化為河流的熱情 而痛苦”。一般沉醉於靈魂感傷的詩人,也許在“痛苦”處無能為力,而詩人任洪淵卻在想象著一場生命的“雪崩”!
盡管詩人可能不滿於T.S.艾略特的“曆史意識”,但這首詩的魅力恰恰來自當下的個體感受與曆史場景和未來時間想象的對話。詩人曾這樣讚譽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一方方黑色的漢字,在一個個少女的紅唇上吃盡胭脂,緋色地飛起,追著銀河外的星群紅移。語言的新空間。”(95)對這首詩而言,許多詞語也是飽蘸曆史、文化的汁液,更重要的是,這些詞語是向著當下的情感經驗“飛起”的,現在這一瞬間凝聚著過去,也想象著未來,在時間裏以語言創造著一個新的關於愛情、關於少女、關於人生的“新空間”。
任洪淵是個真正具有詩人的想象力和青春激情的寫作者,麵對他那以自由的語言釋放身體的感性,尋求“生命的自由”的詩學意願,麵對他那些與詩學相互闡釋的詩、詩文相合的詩學,我們雖然感到他的文字中有許多未能展開和過於激進的東西,但其中那種混合著“力 血 性和詩”的青春衝動和東方智慧也彌足珍貴,他身上那種湧動的詩人激情和哲學家氣質在當代中國詩人中更是罕見。
(附記:2020年8月15日,讀到李怡教授紀念任洪淵先生的文章,驚悉先生病逝。我與任先生有過幾次交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年前在廣西師範大學任教時,我們教研室請他來給研究生上課,課程結束之後大家還一起去旅遊。先生好像是在武昌上的中學,成長經曆中有深切的武漢記憶。我到武漢大學之後,他通過譚五昌兄聯係上我。去年夏天,我們通過電話,任先生說有時間要回來看看,好像是希望一起在武漢到處走走。很可惜未能成行!謹以此舊文追思先生!)
榮光啟,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任洪淵先生的學生,首都師範大學2002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