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光啟
一、“在語言中改變世界”
詩人任洪淵先生蜚聲漢語詩壇應該是在《女媧的語言》正式出版之後(54)。大約十年前,這本看起來頗為單薄的黑皮書開始廣泛流行。黑色的封皮,也許暗喻詩人所認為的人的生命在本體上的黑暗。中國神話中的創世相傳由女媧完成,“女媧的語言”指的是與西方“上帝的語言”對等、與創世同在的語言,原初的語言,唯有這種語言可以點亮生命的黑暗。翻開第一頁,就能讀到詩人那激動人心的“哲學導言”:“非常好,我13歲才有父親,40歲才有母親。大概沒有什麼情結或者恨結束縛著我的童年。我不必害怕,因為我沒有母親可戀,也沒有父親可弑。那麼長久地,我連找都找不到他們,又有什麼罪惡的恐懼需要逃避……”詩人自身這種人生經曆和特殊文化境遇相互闡釋的詩學文字,在個人傳記、詩與詩學三者之間,有一種特別的魅力,讓人不免也發出“非常好”的感歎。
也許正是這種長久的童年的孤單讓詩人產生了曆史、文化上的斷裂意識與創造意識。而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在理性秩序的禁錮中,一次與“F.F”的相遇、一次由女性眼眸帶來的生命的微顫就可以輕易突破那無邊的禁錮。那雙眼睛是“洪水後最早的黑陶罐存下的一汪清瑩”。對於精神的突圍,詩人更專注於與生命本身的美麗的相遇,在生命與生命相互碰撞的亮光中建造一個自己的世界。在那個集體沉默、腐朽的年代,詩人竟然以這種生命意識的自覺獲得了“沒有第一次青春的第二次青春”。詩人在自身的經曆中明白:“生命本體是一塊黑色的大陸。生命也和太陽一樣,不能被照亮,隻能自明。”而一歲女兒T.T對於月亮命名式的呼叫,則啟示了詩人:生命自明的光源正是“語言”。在女兒第一次對著月亮的叫喊中,詩人感到:“在她的叫聲裏,拋在我天空中的那麼多月亮,張若虛的,張九齡的,李白的,蘇軾的,一齊墜落。……她把語言不堪重負的曆史和文化的陳舊意義,全部丟在她童年世界的外麵……那是她自由創造的語言:是生命的天然聲韻、節奏和律動。”
似乎正是這些特殊的個人際遇和情感經曆,決定了詩人對待世界的方式。如果說與父親、母親的關係和境遇削弱了詩人對曆史和文化的尋根情結的話,那麼F.F和T.T,一個引導詩人沉入生命本體的狀態,一個則啟示詩人尋找那照亮生命的語言之光。雖然這種個人經曆中的事件隻是象征性的,但我們還是可以窺探到任洪淵獨特世界觀的來源。這個人敏銳地看到:“生命的自由”隻在生命本身;而這種自由的獲得,需要的是勝過漫長曆史中的文化。之所以不說“擺脫”而是“勝過”,是因為“人不能不是一種文化形式——上升為文化的生命和轉化為生命的文化”。而語言的邊界決定了生命的邊界,生命的形式受製於一個人在語言中對世界的理解程度。所以對於詩人而言,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馬拉美的‘改變語言’與馬克思的‘改變世界’改變成他的在語言中改變世界”。(55)唯有通過在語言中創造語言,通過改變曆史、文化的既有陳述,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自由,那個不為既有曆史、文化所“覆蓋”的自由的、創造的言說者——“主語”才能真正誕生。在與語言的搏鬥中,詩人通過一係列的詩歌寫作,迎來了漢語的“新世紀”——他將1988年所作的一組詩作命名為《漢字,2000》,也許正是如此期盼。這些詩作,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於被“覆蓋”在悠久而沉重的曆史、文化下的“漢字”的焦慮:
……
鯤
鵬
之後 已經沒有我的天空和飛翔
抱起昆侖的落日
便不會有我的第二個日出
在孔子的泰山下
我很難再成為山
……
非 聖
非 道
非 佛
我隻想走進一個漢字 給生命和死亡
反複
讀
寫(56)
為了更新語言、尋求新的自我,詩人力求“在語言中改變語言,並且在語言中改變人和世界”(57),讓“詞語擊落詞語”、實現對世界的“第一次命名”(58)。詩人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個漢字”不被拋進“行星橢圓的軌道”,而是讓它們“相互吸引著”,拒絕任何形態的曆史、文化的“牛頓定律”(59)。“在‘曆史的複寫’與‘生命的改寫’之間,一個人突然截獲了‘主語誕生’的時刻”。這種重新敘述曆史其實是一種“曆史的覆寫”,以新的個體性的話語覆蓋既有的曆史陳述。這個“主語誕生”的時刻,對詩人而言,是一種“生命的輝煌時刻。那一刻,以往的一切文本解體了,詞語追逐著詞語,進入新的位置、軌道、空間,重組語言的新秩序。……以前,我總在尋找那個先於、高於生命的主體‘我’;現在,這個擁有全部詞語又屬於全部詞語的主語‘我’誕生了。從本體論向文本論邁出了一步,我們更靠近了生命/文化的轉換”(60)。對漢語的自覺意味著詩人在本體論上的自我想象在具體的文本操作上找到了可能的方法。
二、“生命隻是今天”
確實,當代中國詩人中少有人像任洪淵這樣以如此明確的對漢語的自覺意識來對待詩歌寫作。眺望漢語的新世紀的焦慮,來自詩人對自己這一代人悲劇命運的感受,因為在詩人看來,一切都需要依賴語言來完成,“語言(尤其是漢語)運動的軌跡才是呈現生命的疆界”(61)。詩人已意識到他們這一代人身上的多重悲劇:文化的滯重與生命自由言說的喪失、永恒時間對有限的個體空間的埋葬、曆史的漫長的身影對今天的自我的覆蓋……而對於這三重悲劇,詩人在他的《哲學導言》裏,給予了充滿希望的明確回答(62):
(後現代主義文化)是生命中時間意識的又一次高漲,現代人用自己的“現代”霸占全部曆史的時空:無窮無盡的解構與重組,把以往文明的一切,連一塊殘磚斷瓦都不剩下,作為新的材料,構築自己“永遠現在時”的生命世界。的確是生命的。……不是文化的碎片掩埋了人的屍骸,而是人的生命又一次複合了支離破碎的世界。因為我在這些碎片上觸摸到的,往往不是死灰般的冷寂,卻常常是生命震撼的力度和熱度。
無時空體驗也許是生命最神奇莫測的秘密了。當生命在這一瞬間突然明亮起來,時間和空間對生命整體的無窮無盡的切割與分裂便消失了……這一瞬間就是此刻就是最初就是最終。這一片空間就是此地就是來處就是歸處。這是生命最純淨的顯現:是創世也是終古。
生命隻是今天。
曆史隻是窮盡今天的經曆。……生命在今天曆盡。曆史在今天重寫一次。
那麼明天呢?明天已在今天過完。
在“生命/文化”“時間/空間”“今天/曆史”這些對立的命題上,詩人態度鮮明地傾向於“生命”“空間”和“今天”,而對於通常顯現人類精神深度的諸命題——“文化”“時間”“曆史”,詩人認為必須對其重新“改寫”。
可以說,任洪淵的哲學是一種凸現個體當下真實生存狀況的生命哲學。它關心的是個體生命在當下的真實性,將生命的自由維係在當下的身體感受上,在心靈沉浸於時間、空間消失的瞬間澄明上。不同於一般哲學家和詩人的是,他試圖用他的詩歌寫作來闡釋他的哲學——準確地說,是闡述他關於生命的意識、觀念。任洪淵與其他當代中國詩人的區別,首先也正表現在他對待“文化”“時間”和“曆史”的態度上。
朦朧詩的代表詩人舒婷的《神女峰》(63)是一首傳達時代女性心聲的經典之作:
在向你揮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誰的手突然收回
緊緊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當人們四散離去,誰
還站在船尾
衣裙漫飛,如翻湧不息的雲
江濤
高一聲
低一聲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但是,心
真能變成石頭嗎(64)
沿著江岸
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
正煽動新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
心不能變成石頭。肉的心變成貞節的石頭,這是人在“貞節”的文化話語中的極端異化。舒婷在這個遊覽事件當中完成了一次對中國女性命運的思索與頓悟,她由此豁然開朗,江邊平常的風景在她的眼裏有著與象征“貞節”的神女峰截然相反的意味——“正煽動新的背叛”。而最後兩行,詩人似乎是對中國所有身處男權話語壓迫中的女性呼喊,與其在那文化的高台上死守貞節,將肉身真實的生存“展覽”成一具石頭,不如活出真實的自我,大膽追求自己的所愛。而一年之後,當任洪淵遊覽神女峰附近一個類似的景點時,也寫下了一首《巫溪少女》(65):
……
一個已經夠了。……
……
望夫石
神女峰
阿詩瑪的黑色的石林
愛,也過於沉重
我的土地,再也擔負不起一個
冰冷在石頭上的期待和歡呼
你是我的發現。我創造了你
一塊風雨雕刻的岩石
複製了我心中的形象
瀑布般自由飄瀉的長發
青春流動的曲線,和天然的體態
再不要那屬於神話的
雲與霧的遮掩
我還給了你一雙眼睛
像她的一樣,深邃,遼遠
以及敢於正麵直視的大膽
她頭腦中苦惱的思索
也不可捉摸地藏在你的眉尖
……
你是我留下的一尊塑像
一個憧憬
一個美的觀念
作為我的紀念碑,代表今天
雖然對關於貞節的文化話語的批判是一致的,但在對待“曆史”的態度上,我們可以看到兩人的不同。舒婷以她女性特有的細膩描述了自己感傷的心情,也以決絕的口氣表達了女性對男權文化的抗議。但不管怎樣,我們還是能感到詩人那沉重的憂傷,最後的暢想似乎隻是曆史的漫長陰影裏的一點微光。這首詩也隻是曆史的延續和餘音。而在任洪淵的詩裏,我們發現了詩人迥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在批判了“望夫石”“神女峰”這些文化景觀的沉重之後,詩人瞬間轉換了思維方式,不再考慮文化和曆史對肉身的石化,而是將自我的生命灌注在冰冷的石頭當中,使石頭在想象中成為一種新的事物,這種事物現在隻與“我”有關、隻與“今天”有關。詩人在想象中改造了那塊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