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四川省辦驛運的實際經營狀況(5)(1 / 3)

國民政府對物價施行管製,最核心的舉措就是采取限價政策。蔣介石在其有關加強管製物價的報告中,提出的第一條實施措施就是實施限價。針對運價而言,根據時人的理解,運價應是物價的一種,是一種“抽象物價”,“運價既然可以看作物價之一種,那麼限製一般物價時,運價自然亦應當列入被限製的範圍之內”;並且,運價也是構成物價的因素之一,“運輸就是生產工作的一部分,運費就是物價的一部分”,運價上漲,可以促使生產成本增高,物價也就因之上漲,因此限製運價在理論上也為可行的了。

1942年11月,交通部製定《加強管製物價方案實施辦法》,針對限製運價做了如此規定:“各運輸事業之運價,除以三十一年十一月三十日以前核準有案外,均以三十一年十一月三十日之運價為最高限價。”“最高限價”其意應指限製性的最高運價。對此最高限價,經實施後,“無論軍公商運,應一體恪遵,不得擅自增減”,並且要求“各運輸事業之運價,應以最低運輸成本為標準,如因最低運輸成本發生重大變動”時,得呈請上級主管機關才可調整,其中驛運主要運輸成本因素“以夫馬食料車船屬具等為主”,並且也規定,原全國驛運會議所定的每三個月修訂運價一次,也予以廢止,“關於每三個月調整運價一節,本處前已通電廢止。”相應地,作為運輸機關的四川省驛運管理處製定了《四川省驛運管理處驛運限價實施方案》,規定了驛運運價的基本計算方法:工具所有人血本占27%,夫馱生活必需費用占64%,辦理運輸必要費用占9%,以此計算某驛運線的運價,其中根據各驛運線的具體情況,以人力板車而論,川西驛運區川中各驛運線(自貢段)驛運運價為每噸公裏14.70元,遂璧線為每噸公裏14.00元,成都平原各線為每噸公裏13.00元,而川東驛運區渠萬線為每噸公裏13.00元,宣漢至江北兩路口線為每噸公裏13.50元。四川驛運管理處即以此為四川省辦驛運各線的最高限價,由四川省政府公布並上報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

然而確定最高限價,對驛運運價實行管製,並不能緩減物價上漲的勢頭,物價上漲日益嚴重,已近失控狀態。據其時有關人士的議論,對於運價與物價的關係,其實還有另一層理解:運價是物價的一部分,同時運價也是建立在物價之上的,“運價高是因為物價高,而物價高不盡是因為運價高”。雖然認識並不十分到位,沒有意識到提高運價也可能抑製物價上漲,抑製運價則影響運輸行業的資本投入,導致運輸業不景氣,運輸不暢,反而刺激物價的上漲,但其至少也理解到過分地限製運價,如果物價上漲並不能控製,也就導致運價不合理,影響了運輸業的發展,運輸也就可能陷於停頓狀態。

對運價的管製,設定最高限價,原為抑製物價上漲的一種措施,但國民政府最初也許沒有認識到,雖然最高限價製定後,運價也可根據最低運輸成本的變動在獲得上級主管機關同意的條件下進行調價,但由於物價急速上漲後運價調價行為的滯後,運價調價的幅度遠遠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運價太低,就驛運而言,遠不能收回驛運成本,導致驛運虧損,無力營運,物資運輸不順暢,“物以稀為貴”,更刺激物價上漲的速度。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後來確實也認識到限製運價所存在的弊端,意識到可能造成嚴重的問題。其在談到鹽運時就曾說到:“此項運輸費近亦因物價之不穩定而隨之上漲,倘強加抑低,則鹽運停頓,脫銷,堪虞轉成人造鹽荒。”

綜上所述,物價上漲,促使國民政府限製運價,主觀上認為可減緩物價上漲速度。但物價上漲並不能抑製,運價調價的滯後反應又使運價過低更甚,運價不及其成本,必導致運輸業不景氣(如民間運輸商行對運輸投資緊縮);而運輸業不景氣,物資來源益顯困難,更加劇了物價上漲,運價相對物價,其低廉程度更加明顯,如此即形成了惡性循環。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川西驛運區麵對如此困境,不得已於1943年10月14日召集地方相關機構舉行運價限價會議,根據物價飛漲的嚴峻形勢,重新議定驛運運價。其議定運價的原則是“一方麵需要顧及勞工生計及車商成本,同時不刺激物價之上漲,擬定合理公平之運價”,最後決議為“膠輪板車普通運價,限價規定每壹百市斤每壹華裏最高為七角,其因工具種類、包裝方法、運輸限期、運量多寡及路途險夷與長短等因素之不同,得由托運人與承運人以合約方式參酌上項限定運價訂定辦理,嗣後如遇最低運輸成本發生重大變動時,再行會商,呈請核定調整”。定價七角,“折合每噸公裏二十八元”,已與原定價每噸公裏14元左右,增加了一倍。名為運價限價會議,實則為調價會議。1944年1月,交通部針對運價無法限製的情況,製定了《鐵路公路水運驛運運價調整原則及辦法》,其驛運的調價原則為“以大米(長江以南)或麥粉(長江以北)零售價格數為調整驛運運價之標準”。因為“確定驛運運價以力價為主要構成因素,計力價占運價百分之九十,而力價中百分之九十五為夫馬食料,所以糧價變動直接可以影響運價”,所以“糧價增加,驛運運價亦應隨之調整”,其方法是以1944年1月大米或麥粉之價格為基數,“假定某驛運線平均米價在本年(1944年,筆者按)七月間米價較同年元月間指數增加一倍,則某線運價亦增加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