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四川省辦驛運的實際經營狀況(3)(2 / 3)

二、驛運物品的流向分析

對驛運物品的結構分析,是對四川省辦驛運之物品的靜態分析;下麵則是對驛運物品試作一動態的考察,分析驛運物品的流向,以期獲得四川省辦驛運物品運輸更全麵的認識。

在四川省辦驛運前期,“因川東毗鄰戰區,軍運需要迫切”,最早成立的奉建支線,其主要任務為承運第六戰區的軍用物資,所運物資最初由奉節運往建始,其後延長驛運路線,運至湖北之恩施,再由恩施運往第六戰區前線戰場。考察該線物品運輸,此線物品的流動方向主要為由後方流向前線。“二十九年十月因川東各地軍米奇缺,仰賴川西供給”,新渝支線隨即成立,承擔軍米運輸,由各地收購糧食,集中存儲於新都、趙鎮、內江等地,再由此三處起運,經瀘州中轉沿長江直達重慶,再由重慶分發運往各戰場,以供應前方將士的生活所需。雖為由農村運往城市重慶,但其亦是間接性地運往前方戰場。渝廣水陸聯運線設立之初,其主要任務是為新津特種工程而承運四川省特種工程委員會的工糧,把廣元至成都一線所產糧食運往新津。但該線更為川省水陸運輸大動脈,川陝運輸之“孔道”,其線“一方麵使川西食糧源源東運,一方麵溝通川陝,使陝西棉花、布匹大量輸入”,所運物品由西向東,由北向南流動。渠萬支線的設立,是為運輸四川重要產糧區梁山及大竹一帶的糧食,運輸方向為萬縣,然後水運至奉節,再轉運至第六戰區,或者運往渠縣,沿渠江順流而下至合川,經嘉陵江水運至重慶。至於川西支線,則專為新津特種工程而設,其所運工糧,由邛崍、蒲江、崇慶、郫縣、溫江等地運往新津飛機場,以滿足機場民工生活所需。

在驛運區時期,由於所轄線路眾多,一一描述已不現實。川東驛運區的運輸,則繼續原渠萬支線的運輸,展開田賦征實之糧運,並攬運部分商貨,以及特種工程的工料運輸。運輸方向上與原渠萬支線有相同之處,要麼運往第六戰區戰場,要麼運往重慶,變化不大。川西驛運區的主要運輸任務,則為繼續以前新渝支線的糧運,由專為軍運轉為軍公兼顧,另承擔了特種工程工糧、工料運輸,田賦征實之糧運,成都市特約米的運輸等等,運輸方向則為由各地農村運往成都及重慶或由各地運往特種工程工地。據川西驛運區所言,該驛運區“基本運輸以糧運為主要,其次為煤糖及日用品等,計三十一年糧運,則有金堂至成都,什邡德陽廣漢至趙鎮,三十二年六月以後糧運,則有什邡至成都及趙鎮,德陽至趙鎮,新都至成都,溫江至成都”,其中運往趙鎮之物品,則為再水運至重慶做準備。此外,在四川省糧食儲運局致省驛運管理處的代電中,對四川省辦驛運中糧食流動的方向記載明確,據其聲稱:“據報貴處川西各站承運本局糧食,往往定而不運,必待有移時,始行發動,以致搶運失時,貽誤陪都軍民公食甚巨等語。查川西存糧亟待運濟陪都,未容稍事延緩,務請嚴飭貴處川西各站。”雖然其意旨在於揭露四川省辦驛運中所存在的問題,但也明確透露了川西驛運區所運物品的流動方向,指出其所運糧食為運往重慶,供“軍民公食”。至於川西驛運區承擔的特種工程的工糧、工料運輸,由於資料的限製,其運輸方向難以一一描述,概而言之,即為由各地運輸工糧、工料至各個在修軍用飛機場。

基於上麵的描述,可見四川省辦驛運物品的流動方向具有下述特點。

(一)物品流動單向性極為突出。所運物品基本上是由農村流向城市,後方流向抗戰前線,很少見到有關物品運輸由城市運往農村,前線運往後方的記載。雖然與抗戰時期的戰爭環境有關,但另一層原因恐怕是國民政府更多關注的是城市的社會穩定,避免類似1940年成都搶米風潮的事件再度發生,而很少關注農村社會,所以物品流動單向性的特點也就折射出某些政治色彩。物價飛漲首先衝擊的是城市,而小農自然經濟下的農村所受影響並不大,所以國民政府難免不把目光過多地集中在城市。因此,四川省辦驛運之物品,除了運往前方戰場之外,更多的則是為穩定物價而運往成都、重慶等城市。正因有此單向性物品流動,四川省辦驛運的運輸工具與動力的回空率極高,運輸成本不免增加,這也是四川省辦驛運連連虧損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