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四川省辦驛運的實際經營狀況(2)(3 / 3)

再如新渝支線,其成立之初,“因川東各地軍米奇缺,仰賴川西供給”,四川省驛運管理處“為應急需,即行開運”,據四川省驛運管理處統計,新渝支線1940年共運1884960公斤,842405延噸公裏;1941年共運2337302公斤,1277172延噸公裏。雖也兼運葉煙、糖、藥材等商品,但軍米運輸應為主要的,據新渝支線總段呈文所言:“查本總段奉命代運四川省糧食購運處軍米二千噸,合一萬二千五百雙市石,由新都運至重慶,自二十九年十月底開始運輸,後該項軍米經已運輸完畢。”另據後來的川西區呈文所稱:“本線所運者,全屬軍糧。”由此可推斷新渝支線總段及其後之川西區,很大部分糧運應是運往前線,即軍糧運輸。以後四川省辦驛運所承擔的軍運任務,主要是承擔了一部分軍米運輸。

此外,1942年7月25日,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川東支線總段與兵工署航技處承運商梁山難民商店簽訂合約,承運由梁山至萬縣軍米,每月約定運量為“柒百市石至壹仟壹百市石”。1944年8月,川西驛運區承運軍政部兵工署第五十工廠成都分廠煤炭50噸,這也可屬於軍運的範圍。

就公運而言,四川省驛運管理處承擔的特種工程工糧、工料運輸,田賦征實後各地所征之部分糧食的運輸,成都市特約米的運輸等等,都應為公運任務。雖特種工程與軍事相關,但四川省辦驛運機構所承運的為工糧、工料,並非運往前線的軍米或槍支彈藥,所以也納入公運範圍內予以討論。如渝廣水陸聯運線總段,承運四川特種工程委員會新津特種工程工糧,“自三十年一月十三日開運迄五月底止,共運出工糧及其他貨物2918.04噸,計338723延噸公裏”,該線至1942年8月移交交通部接辦止,共計承運貨物10308.649噸,2343655延噸公裏,其中應不乏公運任務。川西支線總段則專為新津特種工程而成立,該線於1941年1月15日成立,4月10日因工糧運畢而結束,近三個月共計承運工糧3493.42噸,156481延噸公裏。渠萬支線總段,其“主要任務為運輸糧管局存梁山大竹一帶糧食,及棉紗食鹽等物品”,公運任務突出,在1941年、1942年兩年,共計承運(包括其改名為川東支線總段後的運輸)6532.961噸,557270延噸公裏。

川東、川西兩驛運區成立後,其主要的運輸任務為田賦征實之所征糧食及1944年特種工程的工糧、工料運輸,其中“三十三年一月成都區特種工程運輸,驛運部門,除川陝線驛運分處參加承運外,四川省驛運管理處亦被邀參加。該處除動員自備及直接征雇的膠輪板車八百輛外,並發動民間膠輪板車九百六十輛。計共承運工糧一千一百零二噸,三萬二千三百六十六延噸公裏,工料十三萬九千八百七十八噸,四十萬零五千三百九十九延噸公裏”,運輸量極為可觀。

田賦征實實行以後,四川省辦驛運即承擔了其中大部分糧食運輸任務,糧運也就成為四川省驛運管理處的主要工作。據統計,“自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共運三二三六二噸,折合四三一四九四市石。其間與儲運局訂約承運者,係自三十一年糧,當年共運出一一〇一四噸,折合一四六八五三市石;三十二年共運出一一二四三噸,折合一四九八九四市石,兩年共計運出二三二五六噸,折合二九六七四七市石”,兩年即運了近30萬市石,即20000多噸,其全由驛運工具參與運輸,實屬不易。1944年7月,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副處長王餘杞對此兩年有過評述:“本省田賦改征實物,本處川東川西各區即訂約大宗承運,運糧區域,遠達成華、新雙、什德、綿廣、渠萬、安樂、自貢等地區,運輸公糧達三二五〇〇〇石,合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五噸,計一百七十六萬八千五百噸公裏。”上述兩種數據,雖有差別,但也大致接近。由於資料的限製,其他幾年的有關田賦征實的糧運量則不得而知,但從1942、1943年兩年糧運的具體數據,也可大致了解四川省辦驛運所承擔的糧運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