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資料的限製,隻能統計到一年半的客運馬車的運輸量,而對1944年6月以後載運量,也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此不完全統計並不妨礙反映戰時客運馬車的基本運輸情形,四川省辦驛運之客運馬車,一年半的運輸,共載旅客68552人次,達519428延人公裏,客運馬車對旅客的出行提供了方便,社會人士“鹹稱便利,紛紛要求增辟客運路線”。
二、四川省辦驛運運輸形式的演變
根據國民政府最初恢複傳統驛站運輸方式,舉辦戰時驛運的設想,各線驛運機構決定采用傳統驛站運輸中分站運輸的形式,即稱之為“分站遞運製”。
分站遞運相對於直達運輸而言,具有諸多優點。所謂直達運輸,就是在運輸時,運輸者從起運地直接運到目的地,中途不更換工具與動力。這種運輸形式不需中途裝卸貨物,不需在運輸途中設置運輸工具與動力,表麵看來方便而又經濟。就戰時驛運而言,直達運輸適用於幾公裏至幾十公裏的短途運輸,但如果上百公裏甚至上千公裏的運輸,此種直達運輸則容易使運夫與獸力疲勞,甚至因過度勞累而致獸力倒斃,運夫也因勞累過度而生病死亡;並且,直達運輸可使運輸效率漸趨低下,“譬如快馬每天盡量的走,可以走到一百公裏,這在一連僅僅行走三兩天,當然可以維持這個數字,如果是連續不斷的行走十天或數十天,那麼,每日的行程,就會一天一天的減少,而終至於每天難於跑到五六十公裏”。分站遞運則可避免直達運輸的缺點,運輸中途更換工具與動力,每站相隔15至30公裏,一站站遞運,運夫與獸力隻運輸一站,使運夫與獸力都可得到休息,恢複體力,此本為中國傳統驛傳係統的運輸形式。對此運輸形式,蔣介石在運輸統製局高級職員訓話中曾做過詳細表述:“依照我國從前驛站辦法,或三十裏一站,或五十裏一站,組織當地的運夫騾馬手車,每天隻求運送一站,站站銜接,節節遞運,路程近的運夫一天一來往,遠則隔天一來往。”這是對中國傳統驛運分站遞運運輸形式頗具形象的描述。在全國驛運會議上,蔣氏再次強調使用這種運輸形式,“驛站運輸製的特點,就是分站銜接運輸,而非長距離的直達運輸”。
四川省辦驛運最早的奉建支線,其最初即采取分站遞運的形式。奉建支線於1940年10月17日開運以來,在奉節、大溪、王家溝、廟宇漕、天鵝池、沙壩、隴裏、建始、龍鳳壩、恩施等地設立了10個驛運站,備有倉庫、食宿站等設施,每站安排運夫近200名,分站遞運,其後開辦的新渝支線,因全為木船運輸,設驛運站並不多,全長816公裏的驛運線,設新都、趙鎮、內江、瀘州、重慶五站,但最初所采用的也是分站遞運的形式。此在新渝支線總段的呈文中就提到其時之運輸情形:“查堆放趙鎮之廣漢軍米已定於本日(1941年4月22日)由趙開運抵內江後轉載赴瀘,由瀘轉載赴渝。”這種運輸形式的采用,相對於直達運輸,其勞逸調劑,使運輸能力持久不變,因而可減少運輸途中的事故發生,整體上提高了運輸效率。
然而在奉建支線的實際運輸中,分站遞運的缺點就已顯露出來。165公裏的奉建驛運線,分為10個站,除建始至龍鳳壩間隔45公裏之外,其他平均每站間隔15公裏,運輸時,站站銜接,運輸迅速。但是如果運輸途中忽遇大雨或其他事變,不能行走,則所運貨物不能按時運到某規定站,例如大溪至王家溝運輸途中,遇雨不能行走,則不能按時趕到王家溝,那麼王家溝驛運站及後麵的廟宇漕等驛運站的運夫必須等待,遲一天到達王家溝,那麼王家溝、廟宇漕等站的運夫,則必須等一天。而且,大溪去王家溝的運夫也不能及時返回大溪,那麼源源不斷運到大溪的貨物必致積壓,這樣不但不能節約時間,反而因此導致運輸混亂,貨物積壓,延誤了運輸。並且,分站遞運需要到站後轉運裝卸,這樣必須雇用裝卸工人,需要裝卸時間,所以也就提高了運輸成本,增加了運輸時間。再則,貨物幾經裝卸,也難免不受損壞。當然,奉建支線主要是運夫肩挑背馱,裝卸影響運輸也許並不大,但一旦是車運或船運,相隔15或25公裏一站,頻繁裝卸,麻煩實屬不小。
也許是對驛運實際工作中分站遞運所存問題的積極反應,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後來提出另一種驛運運輸形式:分段接運,“分段接運以運夫及工具直達全段為原則”,這種形式,其優點是“貨物損耗之機會較少,運輸亦較迅捷”,但缺點是“運夫易感疲勞,工具之保養較差”。而分站遞運“以運夫及工具均逐站轉換為原則”,優點是“運夫不致過勞,工具管理較易,保養較佳”,但缺點為“逐站轉換工具,物資易致損耗,且手續繁重,運輸較為遲緩”。驛運總管理處斟酌利弊,認為:“兩種辦法互有利弊,斟酌去取,要在因時製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