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都市特約米的運輸。1943年8月,四川省辦驛運增加的另一運輸任務就是承運成都市特約米。“此項米糧,為市民日用所需,關係社會。四川民食第一供應處為便利市民易於購買,爰有特約米店之設,將本市分為東南西北四區,每區各設特約米店若幹家,分布各區街市,綜計全市共有特約米店六十四家”。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川西區受第一民食供應處委托,“承運成都全城特約米店64處,按月運輸衝消米平均300石”,這項運輸雖然運輸量不大,但運輸過程十分繁瑣,“且以關係平民日食所需,責任尤重”。川西驛運區每日淩晨“派撥車輛,分由指定倉庫,運米到店,多則石餘,少則數鬥,近在咫尺,遠亦數裏,運行時少,裝卸時多”,所以“車輛虛糜,虧累甚巨”。其運輸數量雖不多,但與成都市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五)成都城郊及附近地區的客運。因汽車及汽油來源不易,汽車客運已非普通運輸方式,城市市區、城郊間及城市之間的客運更加困難。在此背景下,除商營人力車在成都大量運行以及川陝驛運幹線分處在成都經營馬車客運業務之外,四川省驛運管理處為方便成都市區及城郊附近地區的旅客出行,自備客運馬車,在成都城郊及附近地區舉辦客運。
四川省辦驛運之馬車客運,最初是由川西驛運區成都段承辦,於1943年1月開始營運,最早營運路線為成都西門至金牛壩一段,並曾延展至郫縣。
1945年3月,川陝驛運幹線分處奉命結束後,其所經營之成都馬車客運業務則移交四川省驛運管理處,為此特成立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客運服務所。川西驛運區撤銷後,其所經營之馬車客運業務也移交給該客運服務所。至此,成都市區及城郊馬車客運業務則設立了統一的管理機構。
對此創辦的背景與經過,四川省驛運管理處有過一段描述:“本省馬車客運,向無先例。本處為率先倡導便利市區交通計,乃興辦成都近郊客運馬車,經先租賃川陝線驛運分處馬車五輛,於三十二年元旦開行成都西門金牛壩間一段。嗣曾一度向西展延至郫縣。在三十二年本省舉行物產競賽會期中,複臨時添辦老西門與新西門間各段客運。旋本省自製客車竣工運省,加入運行。因票價低廉,時間經濟,運行安全,座位舒適,故社會人士鹹稱便利,紛紛要求增辟客運路線。”與其時運行成都市內之人力車相比,馬車客運具有“票價低廉,時間經濟,運行安全,座位舒適”的優點,大受社會人士的歡迎。在四川省辦驛運後期貨運漸趨減少之際,馬車客運則成為省辦驛運的主要營運項目,其經營一直延續到1946年5月底四川省辦驛運結束。
除了上述這些主要運輸之外,四川省辦驛運還承擔了運煤、運鹽、運紙等運輸任務。正如吳昌言在《四川省境內之驛運》中所述,“川省驛運支線通常運輸以大竹、天生橋、安嶽、彭縣、濛陽、樂至等四川省糧食儲運局倉庫的食米,自流井的鹽,大足的紙張為主,以公商貨物為輔。”如1944年11月3日,川東驛運區與萬縣水電廠簽訂合約,承擔運煤之任務,每月運輸燃煤200噸,運輸裏程由“萬縣五梁橋沙壩至萬縣鴨車溝,按八公裏計算”。
運量上1944年運量最大,其次為1942年、1941年,但從延噸公裏量上來看,則是1941年、1942年量最大。究其原因,1944年川西川東兩驛運區從事特種工程運輸,因而運量最大;因特種工程運輸距離相對不遠,所以1944年驛運營運延噸公裏量上並不大。1941年四川省辦驛運五線並運,驛運線路綿長,其中渝廣水陸聯運線就長達1127公裏,新渝支線達816公裏,並且其軍公運輸緊急,任務繁重,因而運量與延噸公裏量上都較大。就四川省辦驛運的整體發展來看,1940年為初步發展階段,1941年和1942年為大規模運輸階段,而1943年運輸業務稍有收縮,1944年因特種工程工糧、工料運輸,四川省辦驛運營運達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