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雖有此等措施征募運夫,但如此龐大的征募運夫任務,完成實非容易,奉建支線原計劃征集2400名,但因兵役及工役同時並舉,地方人力有限,事實上經常隻能保持1600名左右的人力來承運第六戰區軍米及鋼鐵、桐油、食鹽等商品。更因任務難以完成,地方政府有時不得不以老弱病幼相充數。1941年4月奉建支線總段呈文省驛運管理處,即指出各縣之鄉鎮代征運夫,“每以老弱塞責,到站後不能勝任”,“多係采用征丁辦法希圖湊數”,所以“時有潛逃情事”發生。因此,征募而來的運夫,在營運過程中施行相應的管理已必不可少了。對此問題,已逸出本章論述的範圍,留待下一章所論實際經營時再做闡述。
二、驛運工具與獸力的自備和征雇
“倘此工具問題不能解決,則驛運亦將成為不可能之空談而已。”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在驛運開辦初期即重視製造驛運工具,在四川瀘州建立板車車輛製造廠,在重慶建立造船廠,製造板車和木船。1941年驛運總管理處設計委員會成立大會上,驛運總管理處副處長王炳南的報告即具體提到製造工具之事:“運輸工具方麵,本處對於廿九年度造車七千輛之計劃業已大致完成,本年度擬添造板車五千輛,木船四百餘隻。”在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的主持下製造大量的驛運工具,下撥給各級驛運機構承擔軍公商各類物資的運輸任務,對戰時驛運工作的開展起到促進作用。對於各級驛運機構而言,由驛運總管理處下撥之驛運工具,即稱為自備驛運工具。
然而,由其自備驛運工具全力承運所有各級驛運機構承擔的軍公商各類運輸任務,已不現實。因為其所承擔的運輸任務十分龐大,僅由自備驛運工具承運,恐怕難以完成運輸任務;另一方麵,政府為龐大的運輸任務相應製造大批量的驛運工具,已為政府戰時日益緊張的財政所不允許。政府舉辦戰時驛運,其用意即在利用民間傳統交通運輸力量參與運輸。因此,除自備驛運工具參與戰時驛運之外,各級戰時驛運機構也相應地大量征雇民間傳統交通運輸工具與動力,參與戰時驛運。四川省辦驛運征雇驛運運夫前有論述,下麵就其自備或征雇驛運工具與獸力的問題,陳述一二。
1940年10月1日四川省驛運管理處成立以後,隨即開辟線路,設立段站等各級驛運機構,自備或征雇驛運工具與獸力,迅速開展營運工作,承擔軍公運輸任務。
就自備驛運工具而言,在四川省辦驛運前期,如1941年1月31日成立的渠萬支線總段,承運糧食管理局存放梁山和大竹兩縣的糧食,以及棉紗食鹽等物品,因此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下撥給該線板車200輛。該線由於運輸量大,省驛運管理處又增撥膠胎板車100輛,膠緣板車400輛,再由渝廣水陸聯運線總段移交給該線70輛膠輪板車。由於運輸任務實在繁重,其後又由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下撥給該線膠緣板車200輛。渝廣水陸聯運線“除水路利用木船外,陸運則征用膠輪板車”,至於由上級驛運機構下撥或自購情況,卻不見記載,但從該線移交給渠萬支線總段70輛膠輪板車來看,應自備有驛運工具,但時間已在1941年5月之後。
然而,其他各驛運支線,如奉建支線沿途“均屬羊腸鳥道,人不並行”,無法通行板車,所需人力和工具則全向民間征雇,因此無自備工具;新渝支線“完全利用民有船隻,征雇編隊行駛”,無自備船隻;成立於1941年1月15日的川西支線,“因交通情形複雜,所用工具為膠輪板車、木船、竹筏、獨輪高車四種,均係向民間征雇”,無自備工具。總之,在四川省辦驛運營運初期,自備工具並不多,自備較為困難,此正如四川省驛運管理處總結其時工具情形時所說,“自本處各線開運以來,僅渠萬線由總處租撥板車二百輛,其餘均賴臨時征雇,對於整個業務計劃之實施,及工作之推動,影響甚大,本處有鑒及此,於萬分困難之中,盡力設法置備工具,業與四川糧食購運處訂約預付運費陸十萬元,作購置膠輪板車二百輛至二百五十輛之用”,然而,購造並非容易,因為“膠輪板車,材料多來至[自]外國,不特成本甚高,且在敵寇嚴密封鎖之下,來源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