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四川省辦驛運的設施與製度建設(5)(1 / 2)

武漢廣州失陷後,國民政府的抗戰力量基本退卻至西南西北大後方,政府機關與人員的遷入,軍隊的退卻,廠礦、企業、機器設備向後方遷移,加之大量難民的湧入,使處於大後方中心位置的四川,其運輸任務顯得極為繁重,大有力不從心之感。為完成此繁重的運輸任務,除了利用汽車和輪船之外,國民政府及四川省政府還成立了驛運機構,舉辦戰時驛運,利用傳統運輸工具及動力,組織民間力量從事驛運。然而繁重的運輸任務則需要征募大量的驛運運夫。在全國驛運會議上,即特別指出:“驛運以人力為主,現即目前急需舉辦之通海與國際幹線以及各省重要支線而言,已非運用大規模之人力不足以舉成效,此後驛運前途之成敗,當以征集人力之效能為最大關鍵。”可見,國民政府對征集人力的重要性已有清醒認識。

對於全國驛運需要征集多少運夫的問題,時人對此有所分析:“推行驛運,毫無疑義的,必須運用大規模的人力。依據交通部的估計,全國驛運線,計有公路裏程9463公裏,大道裏程602公裏,水程3954公裏,總共14019公裏。除開水程利用民船,一部分公路仍以汽車接運外,今後以每日每站對運十噸計算,共需運夫七萬七千七百六十八人,如按照以上運量提高二倍即每日每站對運三十噸計算,則運輸(人數)總額應為二十三萬三千三百另四人。”就四川省辦驛運實際情形而言,在開辦之初,其5條驛運支線,共長2595公裏,除新渝支線和渝廣水陸聯運線的一部分水路需運夫較少外,其餘陸運線,則需要大量的運夫參與運輸,其中奉建支線從四川省奉節大溪至湖北建始,大部分屬羊腸小道,人不能並行,根據實際運輸任務則計劃需征集運夫2400名。再就四川省秀山縣僅一個縣來說,該縣為負擔食鹽器材兩項運輸任務的必經之地,動員民夫至少“須五萬人經常輪番服役”。就四川省辦驛運征募運夫的實際數量而言,記載不多,據《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各轄線曆年運輸工具與動力概況表》統計,自民國三十年一月起至三十二年十二月止,3年時間共征用運夫達164261人。

就驛運運夫征募的途徑而言,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成立不久,就製定了《全國驛運實施綱要》,對驛運運夫的來源做了如此分析,“運夫之來源不外自動投效,招募,征調三途。其自動投效力者,必能安於其業,服從指揮,易於管理,故應予以獎勵,則既可激動其服務之心,尤可收輾轉宣傳之效”,然而依靠自動投效集中運夫,隻存於理論中,僅為一種理想狀態,實際上不太可行,“需要者多,投效者少,自必廣為招募始足敷”,如軍運緊急,“因軍運需要招募不足預定名額時,得商請軍政機關依法征調,但亦應先將名額,待遇,力價,行程等項決定”。因此,征募運夫主要是征調與招募兩道途徑,而征調主要是在軍運緊急時才運用,所以招募是最經常的征募運夫的形式。

然而征募運夫並非易事,為此其時政府可謂費盡了心思。前線抗戰激烈,需要龐大的兵員補充,兵役任務必然繁重,再向民間征集運夫真可謂困難重重。政府與驛運機構為征集運夫采取了多種措施。大致說來,有如下辦法:

(一)吸收難民,充作運夫。1941年1月14日,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致電四川省驛運管理處,要求其利用難民以充實驛運運夫:“查各地驛運人夫除壯丁及民夫外,尚有各地難民可資利用者,爰經簽請交通部函準,振濟委員會函複,附送救濟運配難民機關區站地點表一份,奉交下處。茲特按中央及各省驛運機構便利就近接洽之實際情形,改編成中央及各省利用難民推進驛運區站地表一種,隨電附發,即希就近接洽辦理,並將洽辦情形見複為荷。”其中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可資利用者有:運送配置難民重慶總站、運送配置難民萬縣總站、運送配置難民成都總站。四川省驛運管理處營運股股長謝際唐後來就談到此點,他說:“我國淪陷地區,其民眾隨同政府西移者固多,但因環境關係未能隨同進退者仍屬不少,其中尤以勞工農民占大數,現後方勞工既感不敷分配,一方麵似應派遣幹員赴淪陷區域設法召集,一方麵應與振濟委員會合作,遍設難民流民收容所,吸收各地難民及失業失學青年,擇其年壯力強者,盡先充作運夫。”吸收難民為運夫,既可充實驛運力量,解決運夫“不敷分配”的矛盾,又可安置難民,使難民獲得一份工作,起到救濟作用,此可謂一舉而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