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四川省辦驛運的設施與製度建設(3)(3 / 3)

四川省辦驛運機構成立伊始,即需要大量具有豐富經驗的驛運幹部從事營運管理。由於中國驛傳係統早在1913年即行撤銷,至抗戰時具有驛站運輸經驗與管理經驗的人才已鳳毛麟角,難以尋得,但此時驛運工作的開展已迫在眉睫,因此培訓驛運幹部乃當務之急。早在1940年7月的全國驛運會議上,政府對此就已有所認識:“驛運事業即須發動大量人力獸力各種運輸工具,又因單位複雜,手續紛繁,調度不易,管理困難,為求人盡其能,物盡其用,以克事功,對於辦理驛運之各級幹部人員應先加以嚴格訓練,同時對於辦理各驛運段站人員,應須施以短期訓練,其擔任外勤工作人員,並應受軍事訓練。”要求訓練辦法“由中央與地方主管驛運機關分別籌劃辦理”。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成立後,對此重加強調:“驛運機關所負之使命至為重大。要而舉之,約有數端:一、建立驛運製度;二、完成全國水陸驛運線路網;三、訓練驛運幹部人員;四、組織國民運輸隊,促進全國總動員。”訓練驛運幹部人員即為寥寥數端之一,已突出其在戰時驛運工作中的重要性。其時四川省驛運管理處視察胡本國在論及驛運幹部的訓練時,也有深刻的認識:“查驛運用人較多,而幹部尤為重要,就整個機構言,幹部為實施之主幹,而對下層工人為直接之當事人,舉凡對內對外,對人對物,一言一行,無不影響整個問題,故關於幹部之訓練,實屬必需。”並且胡氏提出,對於受訓練之驛運幹部,應達到三個標準:“一、服務精神:吃苦、耐勞、敏捷、負責;二、語言態度:和藹、誠實、能操方言;三、服務常識:運輸之普通智識,以及各該線沿途之情況。”至於驛運幹部的訓練內容,時人指出:“至於訓練目的,一方麵固應注重驛運技術須傳授精熟,一方麵尤應注重驛運人員工作態度的訓練。”事實上,訓練驛運幹部,在戰時驛運開辦之初,即已提上了政府戰時驛運機構的議事日程。

遵照全國驛運會議訓練驛運幹部的要求,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即為各省各線驛運機構開辦押運幹部訓練班,於1941年5月1日分發給四川省驛運管理處下屬奉建支線和渠萬支線共13名。就四川省辦驛運而言,最早為四川省辦驛運訓練驛運幹部人員的,卻不是四川省驛運管理處本處,而是其下屬驛運機構奉建支線總段。四川省驛運開辦之初,本來依照原定計劃,應由四川省驛運管理處開辦驛運人員訓練班,但因由中央補助之開辦經費遲遲未到,所以推遲辦理。可是奉建支線總段,因第六戰區軍運迫切,需要大量驛運管理人員從事運輸與管理,又因奉建支線舉辦匆促,驛運管理人才極端缺乏。1941年1月18日,該支線總段長方培元副總段長楊燕康呈文四川省驛運管理處,說:“查本段自開始運輸以來,對於各項業務,均經積極推進,尤以運夫之切身利益,靡不悉心籌劃,使其勞逸適度,衛養成宜,乃邇來各縣征送民夫雖眾,而此來彼逃,所剩無幾,究其因果,至為繁複,而領隊隊長,不稱厥職,或管理無方,或剝削漁利。”運夫逃亡,原因頗多,但管理運夫之驛運幹部素質不高,工作不稱職,則為原因之一。因此,方楊二氏要求舉辦運輸隊幹部人員訓練班,聲稱:“遵照層峰訓示注重幹部訓練意旨,即在奉節設立本段運輸隊幹部人員訓練班,招收體格健全思想純潔之青年,予以相當時期之訓導,俾明驛運之重要,激發良知,為國宣勞。”並且在其呈文時,準備充分,附呈招生簡章、組織條例各一份。

在其招生簡章中,首先明確該訓練班的宗旨:使運輸幹部人員明了驛運目的及驛運管理辦法。此外,簡章規定,預定招收名額為60名,要求初中以上學校畢業或具有同等學力,並能刻苦耐勞不辭跋涉且無不良嗜好者,通過招生考試可參加受訓。同時要求受訓者年齡在20歲以上26歲以下,其訓練時間為兩周,受訓待遇即為在受訓期間膳宿書籍由“公家”發給,並發津貼洋拾元。受訓期滿,視畢業考試成績分別派充運輸隊隊長職務,薪金由70元至90元不等。其訓練班之招生考試科目為國文、數學、黨義,並需通過體格檢查,然後再進行口試。在其組織條例中,規定設班主任、教育長各一人,並設事務組、教務組,管理該訓練班各項事務。

呈文獲得省驛運管理處核準備案後,奉建支線總段即著手招生之準備工作,在奉節縣三皇閣五號該總段機關設立報名點,報名時間三天,至1月28日止,1月29日即在該總段機關內舉行考試。由於報名時間太短,宣傳不及,報考人數僅為28人,原則上全部錄取,於1941年2月1日正式開學,由該總段總段長方培元兼任班主任,副總段長楊燕康兼任教育長,並選拔總段機構中頗具驛運經驗之工作人員擔任授課教師,授課內容為國文、算術、黨義,以及有關驛運的基本常識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