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四川省辦驛運之概況(4)(1 / 3)

綜上所述,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在前期的線路開辟中,其經營的奉建支線於1941年6月1日移交給第六戰區經營管理,川西支線因運輸任務完成於1941年4月10日停辦,渝廣水陸聯運線,因關係國際運輸,也於1942年8月1日劃歸川陝驛運幹線接辦。實際留下來繼續由四川省驛運管理處經營者隻有新渝支線、渠萬支線二線。

1942年3月1日,新任建設廳長胡子昂接任四川省驛運管理處處長。同年6月,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將原渠萬支線總段改組為川東支線總段,新渝支線總段改組為川西支線總段。在此基礎上,計劃另辟新線,以期擴大四川省辦驛運的經營規模。

此外,就四川省辦驛運的前期營運而言,還部分承擔四川田賦征實後的糧運,其中渠萬支線總段承擔四川糧食儲運局渠萬區的糧食運輸,渝廣水陸聯運線總段承擔該局成都新津二區糧食運輸,新渝支線總段承擔該局趙鎮綿陽兩區糧食運輸。《四川的驛運》曾對前期營運總結時,特意提及田賦征實後的糧運:“本省驛運工作自開展以來,承辦多屬軍公緊急運輸,均能完成使命,三十年田賦改征實物,又擔任成都、新津、綿陽、趙鎮、渠縣、萬縣、廣元、自貢等區域糧食共約二百餘萬石,因糧方配運計劃迭有變更,致運輸計劃未能全部實現,但對事功之努力未可磨滅。”

$第三節 驛運區的設立及其線路分布

四川省辦驛運事業的發展,一方麵隨著奉建支線移交第六戰區,川西支線停辦,渝廣水陸聯運線也移交川陝幹線驛運分處接辦,前期的四川省辦驛運僅餘下新渝支線和渠萬支線兩條;另一方麵,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又著手新辟多條驛運支線,以擴大省辦驛運的規模。因此,四川省辦驛運機構結構與營運政策發生了些許變化,形成以川東驛運區與川西驛運區為基本格局的營運管理模式。

為滿足戰時急劇增長的運輸需求起見,早在《四川省驛運管理處三十一年度工作計劃》中,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就提出了新辟驛運支線的計劃,設想對驛運段站機構進行改組。據此計劃中所言:“本處已開辦路線僅渠萬線二二四公裏,新渝水運線八一六公裏,渝廣水陸聯運線一一二七公裏,不足以應當前需要,應增設新線構成驛運網,以收脈絡貫通之效。”因此在該計劃中,擬開辟新驛運線10條:成渝及隆瀘支線計517公裏,川鄂線之簡渠段及渠蓬段計482公裏,川中線計245公裏,遂璧線計161公裏,漢渝線之宣北段計435公裏,成灌線計54公裏,成雅線計152公裏,成樂線計162公裏,成彭線計60公裏,成大線計55公裏。所擬驛運線路之增加,“管理機構須為適應之調整,同時管理範圍由線的變為麵的,以期簡單經濟”。由此思路,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對驛運段站機構的調整做了如此設想:(一)設川東支線總段。將渠萬支線總段改組為川東支線總段,“轄萬縣至遂寧,宣漢至江北兩路口,及渠縣至蓬安各線,總段仍設萬縣,以不增加員額及開支為原則”;(二)設川西支線總段。將新渝支線總段改組為川西支線總段,“轄趙鎮至重慶水運線、成渝線、川中線、遂璧線,及成樂、成雅、成大、成灌、成彭各線,總段設成都,以不增加員額及開支為原則”;(三)取消渝廣水陸聯運線總段。“該線為國際軍運線及物資線,需要大規模設備與多數經費,應移交總管理處接辦”。

為新辟驛運路線計劃的實施,機構調整設想的實現,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在1942年即著手新辟驛運路線,改組機構,於同年5月8日向各總段發出訓令,“依照本處卅一年度工作計劃及實施辦法之規定,各總段原有機構應重行調整如次:甲、渠萬支線總段著改組為川東支線總段,轄萬縣至遂寧,及宣漢至江北縣屬兩路口兩線,總段仍設萬縣;乙、新渝支線總段著改組為川西支線總段,除原轄趙鎮至重慶水運線外,兼轄成渝、川中、遂璧及成都平原各陸運線,總段設成都;丙、取消渝廣水陸聯運線,移歸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接辦”。渠萬支線總段和新渝支線總段的改組已勢在必行。1942年6月1日,渠萬、新渝兩支線總段遵令分別改組為川東、川西支線總段,以作為機構調整的基礎;1942年8月1日,渝廣水陸聯運線移交川陝驛運幹線接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