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線任務艱巨,運夫征集時有困難,且經費時告匱乏,開展運輸實屬不易。1941年,奉建支線總段根據民國三十年的年度預算,就指出該線的營運經費正麵臨困難:“就新編製官夫員名,及工具購置,站屋建築,各項設備等,合計支出國幣三百九十一萬六千零二十二元八角,而營業收入則僅一百七十五萬二千三百元,收支兩抵尚不敷二百一十六萬三千七百二十二元八角。”如此大的財政赤字,所盼望的軍事當局“軍運協款”之補助卻遲遲未到。因事關第六戰區軍運,移交第六戰區接辦也許是擺脫營運困境的最佳辦法。“查奉建支線現正商由第六戰區接辦,在該戰區未接辦前,似毋庸更張。至該線開辦以來,因軍運所受營業虧損,業由本處呈請軍事當局核撥軍運協款,一俟奉準,再行轉知”。“軍運協款”還在呈請,而奉建支線因為軍運運價過低而營業虧損,經費正運轉困難,業務開展正麵臨危機,又因該線接近戰區,戰略意義日益明顯,第六戰區司令部為求便利指揮管理計,經商準交通部,於1941年6月1日將該線運輸事項交由其接收辦理。據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在其呈文中所稱:“查本處所屬奉建總段已奉命於六月一日結束,所有該總段過去承辦第六戰區軍運事宜,業已全部移交該戰區接辦。”
(二)新渝支線總段。川東毗鄰前方戰場,無疑就由其首先承擔前線的軍米供應,但因軍米供應量大而川東產糧並不充裕,因此即向川西糧食盛產地調劑,此川西軍米的運輸任務則由四川省驛運管理處部分承擔。1940年10月,四川省驛運管理處成立之初,即著手籌備驛運營運機構,確定此項軍米運輸路線。經初步勘察,此項軍米決定由沱江水運至重慶,其驛運路線定名為新渝支線。據四川省驛運管理處致重慶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代電所稱:“查本處新渝支線總段,前經呈奉四川省政府準核,本處業務科長張毓靈兼代該總段副總段長,即日前往籌辦,並經本處於十月二十五日以驛總字第45號代電呈報在案。前據該副總段長先後電呈,遵於十月二十四日率同總段職員馳往新都,暫就公園內桂湖賓館開始辦公,加緊籌備,已於二十六日正式成立,並於卅日開運。”新渝支線總段於1940年10月26日成立,設總段機構於新都,由四川省驛運管理處業務科長張毓靈兼代副總段長,主持該驛運總段各項業務。
該線“西北起自新都縣,沿毗河至金堂縣之趙鎮,轉向東南,順沱江以達瀘縣,再轉入長江,向東以抵重慶,全長八百一十六公裏”,從新都至重慶,由沱江順流而下,至瀘縣入長江而東轉達重慶,因此該線稱為新渝支線。該線根據實際需要,分設新都、金堂、內江、瀘縣、重慶五驛運分段,由於該線全為水運路線,設站較為簡單,僅設新都、趙鎮、內江、瀘縣、重慶五個驛運站。
該線沿途灘多流急,稍有不慎,即肇事故。據記載,險灘最著名者有“新都瀘縣間之走馬灘、馬廟灘、九龍灘、桃花灘、馬家林灘(以上金堂屬)、娃娃灘、石鍾灘(以上簡陽屬)、龍王沱、金山寺灘、釣魚灘(以上資陽屬)、漩渦老(內江屬)等”,都極為險惡,“奇險之處,湍流澎湃,急岩奔馬”,該線水運實非容易。開運以來,該線運輸完全利用民有船隻,征雇編隊行駛,派員押運,經常動員木船100多隻,比如,“自三十年一月起至六月止,前後共征雇木船六六六艘,每船船夫平均約一二人(該線運輸多為順流而下),共約七九九二人,每月雇用平均約一一一艘,計一三三二人”。與此同時,新渝支線總段也利用民間運輸勢力,與沿線船業公會組織訂立合約,由其征雇民間木船,負責部分新渝支線總段所承擔的運輸任務。該支線總段先後與金堂縣趙鎮船業公會,瀘縣民船業公會,新都縣船業公會,內江縣民船同業公會等組織簽訂合約,向民間“挑選完整堅固之船隻,承雇裝運軍米”。在軍米運輸中,雖有船戶因運價過低而規避之情事發生,但運輸工作基本能“順利推行”。
該線“所經縣份,物產豐阜,濱江各縣,富榮繁盛,物產如金堂之煙,簡陽資陽內江之糖,內江之油,瀘縣之工商品,以及沿江各地之手工業品”。所以,除了運輸軍米之外,新渝支線兼運葉煙、糖、桐油、藥材等商品。從1940年10月26日新渝支線總段成立至1942年12月底驛運機構正式改組為驛運區之前,該支線貨運運量共計11849.952噸,3534548延噸公裏。
1942年6月,四川省驛運管理處根據實際營運狀況,實行機構改組,以新渝支線為中心,包括川西所有規劃之中的四川省辦驛運路線,合組更名為川西支線,所設驛運機構為川西支線總段。然而隨著該支線總段新辟驛運路線的增多,“支線總段”之名稱已不適合其時實際情形,1943年1月,驛運支線總段機構正式更名為驛運區,川西支線總段改名為川西驛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