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渠萬支線改組而來的川東支線,仍由張春霖任總段長,陳道彥任副總段長,人員任用上也基本因襲原渠萬支線總段的人員,“其一切設施及人員之配備,亦就各該原有工作人員並參酌實際情形酌為調配”,以“不增加員額及開支為原則”。然而,其經營線路卻有了較大的改變,在原渠萬支線總段所經營線路的基礎上,線路向各方向延伸,其經營區域東起萬縣經梁山大竹渠縣,往西至營山、蓬安及廣安、嶽池、南充、蓬溪、遂寧等縣,北至宣漢經達縣、鄰水,往南至江北縣之兩路口,形成北至宣漢南到江北,東至萬縣西到遂寧的地域廣闊、線路綿長的川東驛運網絡。
由新渝支線改組而成的川西支線,也仍由原新渝支線總段長張毓靈為總段長,原新渝支線副總段長楊燕康為副總段長,人員任用上以原新渝支線總段工作人員為根本,也以“不增加員額及開支為原則”。但是,川西支線總段的經營路線也變化顯著,其線路分陸運路線和水運路線兩個方麵,水運路線為原新渝支線總段的經營路線,即為由金堂沿沱江至瀘縣折入長江至重慶。陸運路線則為新辟線路,共九條:成渝線,由成都經簡陽、資陽、資中、內江、隆昌、榮昌、璧山至重慶;川中線,以自貢市為中心,分至內江、威遠、榮縣、鄧井關、五通橋;遂璧線,由遂寧經潼南、合川、銅梁至璧山;石遂線,由石橋經樂山至遂寧;成樂線,由成都經雙流、彭山、眉山、夾江、峨眉至樂山;成雅線,由成都經雙流、新津、邛崍、名山至雅安;成灌線,由成都經溫江、崇慶至灌縣;成彭線,由成都經新繁至彭縣。對此川西支線總段的水陸驛運線,設立了四個驛運分段:成都段、石橋段、隆昌段、自貢段;共設立了19個驛運站:樂山站、雅安站、灌縣站、彭縣站、成都西門站、成都南門站、溫江站、新津站、邛崍站(以上屬成都段)、趙鎮站、遂寧站、石橋站(以上屬石橋段)、瀘縣站、隆昌站、璧山站、重慶站(以上屬隆昌段)、五通橋站、內江站、自貢站(以上屬自貢段)。由此可見,川西支線總段經營區域龐大,線路眾多,形成北至灌縣、彭縣,南到峨眉、樂山、瀘縣,西至雅安、邛崍,東到遂寧、合川、重慶的川西驛運網絡。
四川省辦驛運新辟如此眾多的驛運路線,運輸裏程與經營區域,已非前期驛運營運五條驛運路線可比。管理與經營川東川西兩大區域內之驛運的川東川西支線總段,此種機構的建立,統一了事權,有利於驛運工作的大區域協調開展。然而,管轄如此之多驛運路線的川東川西支線總段,僅以“支線總段”的稱謂已不適合其時驛運事業的發展實際,僅“支線”二字已不能涵蓋其所轄區域中的眾多驛運線路,其“名”已難以“副其實”。事實上,四川省辦驛運事業已由前期“線”的發展進入“麵”的發展階段。
其實,1942年5月25日,行政院針對全國各省辦驛運事業的實際發展狀況,及時頒布了《修正各省驛運管理處組織通則》,其中規定:“省驛運管理處為辦理驛運業務,得就當地交通情勢擬訂驛運線或驛運區。”由於法規的修訂,四川省辦驛運管理和營運機構由“驛運支線總段”改名為“驛運區”,已為順理成章之事。由此可見,四川省辦驛運以原渠萬支線和新渝支線為基礎,大規模開辟驛運路線,形成川東川西兩大區域的驛運網絡,其川東支線總段和川西支線總段分別改組為川東驛運區和川西驛運區,可謂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