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四川省辦驛運之概況(3)(3 / 3)

該線自渠縣經大竹、梁山至萬縣,長224公裏,分萬縣、梁山、大竹、渠縣四驛運分段,因此線運輸需征集四縣民夫,即由該四縣縣長分別代理各四分段段長職務,由四川省驛運管理處令派副分段長,以期有利於驛運工作的順利開展。與此同時,分別設立渠縣、卷洞門、萬縣、高山坡、分水、福祿壩、梁山、銀河場、大竹九個驛運站,具體負責營運工作。

渠萬支線的主要任務為運輸全國糧食管理局存梁山大竹一帶的糧食,以及沿線棉紗食鹽等物品。其運輸路線即由大竹梁山運抵萬縣(再沿長江水運至奉節,經奉建驛運線至恩施,或經萬恩陸運線至恩施),或者,由梁山大竹運至渠縣(再經渠江、嘉陵江水運至重慶),並且該線完全利用1937年修通的川鄂公路渠萬段從事運輸。因此,此線營運道路平坦,運輸困難不大,完全可以利用板車運輸。渠萬支線成立後,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立即租撥板車200輛給該線總段使用,全國糧食管理局也預撥了周轉金15萬元給其營運。另據有關資料顯示,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於1941年2月撥給該線膠緣人力板車200輛,每輛規定載重為400公斤,但這種車輛,因為不是氣輪,行駛時震動較大,易於損壞物品,車輛也容易損壞,以致修理費偏高。因此,同年5月驛運總管理處改撥給該線膠輪板車50輛,同年6月再撥給50輛。膠輪板車為氣胎板車,膠緣板車的缺點可予避免,所以使用膠輪板車,改善了渠萬支線總段的運輸條件。同時在運輸繁忙時,該支線也征雇民有獨輪車協助運輸,梁山大竹一帶糧食運輸進展順利。運量方麵,據統計,該線總段成立後,僅三個月,即承運“食糧等七六一〇五噸,計三六九五七延噸公裏”,1941年一年共承運貨物2686.705噸,175086延噸公裏。

(五)川西支線總段。如前所述,1940年11月,國民政府因軍事需要,共征集四川省16縣民工十多萬人,擴建新津機場,而十多萬民工的糧食供應,即所謂工糧,則由四川省驛運管理處承擔運輸。除由渝廣水陸聯運線總段部分承運外,四川省驛運管理處決定另行設立川西支線總段,專門負責新津特種工程工糧運輸。據四川省驛運管理處致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代電聲稱:“本處為承運本省特種工程委員會工糧迅赴事功起見,擬即日成立川西支線總段,積極籌備開運,並派本處視察袁樹聲代理該支線副總段長代理總段長職務,以專責成。”1941年1月15日,川西支線總段在新津成立,以袁樹聲為副總段長代理總段長職務。

事實上,於新津特種工程工糧運輸之前,四川省驛運管理處已擬定開辟該驛運線之計劃,據其原定營運計劃,是以成都為中心,西北至灌縣,長55公裏,西南至雅安,長151公裏,共長206公裏。因新津特種工程緊急,所有工糧,全由四川省驛運管理處承運,為適應環境便利運輸計,將該總段運輸裏程及段站設置予以權變,分邛崍、蒲江、崇慶、郫縣、溫江五驛運分段,共“長二六三公裏”,以各分段所在之縣縣長兼任分段長職務,“電飭協助”,以利工糧運輸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相應設立邛崍、蒲江、崇慶、郫縣、新津、溫江六個驛運站,負責工糧交運與接收工作。

該線段站機構設立後即行開運。由於該線交通情形複雜,有利用公路運輸者,有利用古驛道鄉間便道運輸者,有利用河流運輸者,不一而論,因此,“所用工具為膠輪板車、木船、竹筏、獨輪高車四種,均係向民間征雇”,具體到各驛運分段,其中蒲江主要利用竹筏,邛崍利用木船和板車,溫江使用板車和獨輪車,崇慶主要使用獨輪車,郫縣則主要使用板車進行運輸。其載重量及日行裏程,均照四川省驛運管理處之規定辦理,並且能“如期運集,源源不匱”。運輸方向上以新津為中心,所需工糧由邛崍、蒲江、崇慶、郫縣、溫江運抵新津。自開運迄結束共四個月,計雇用板車1306輛,獨輪車19840輛,竹木筏336支;共計運夫約27378人,載運3493.422噸,計156481延噸公裏,平均每公噸運行45公裏。

新津特種工程於1941年2月底結束,工糧運輸任務完成,該線“已無固定設置之必要”,據川西支線總段呈文所稱:“本總段工糧運畢,奉令裁撤,關於人事除已停職五十餘人呈報有案外,留用人員或因事務有關,或成績優良者,僅二十七員。”大部人員“停薪留職”予以遣散,薪金隻發至該年4月15日,留用人員則調回省驛運管理處,再予分派工作。川西支線總段於同年4月10日正式結束,營運不足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