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環境
每年此時的溫哥華,陽光普照。在路旁,隨時可見像我一樣穿短褲的慢跑者,在公園散步、放風箏、打網球(到處都有免費球場)、騎單車、溜輪鞋……大家都盡情地享受著多彩多姿的戶外生活。可是你隻要開半個小時不到的車程到山上,仍可看到不少興致勃勃的滑雪者,身穿雪衣,手戴皮手套,讓人看了實在是搞不清楚到底此時是冬天還是夏天。
從入春以後的溫哥華,正是各種花兒盛開的季節:鬱金香、櫻花、梅花、李花、杜鵑、大理花、玫瑰、百合、菊花……一直輪替開花到深秋。在住宅區,每條道路盡是五顏六色的花海,爭相鬥豔。沒有種花的地方,至少也是一片翠綠。因此根本不必等到假日上陽明山賞花,平日在自家周圍就如同處於公園之中。
樹多花多,自然鳥兒也多,以“鳥語花香”來形容溫哥華是最恰當不過了。屋簷下每年春天都會有知更鳥、喜鵲來築巢;今年連前院不太高大的山茶花樹叢裏也都來了知更鳥在裏頭築巢產卵,人和鳥的距離是那麼的近。小孩好興奮,他們也曉得愛護它,不讓鄰居的貓太靠近樹,因為這裏的貓沒有老鼠吃,隻有捉小鳥來代替嘍。
這裏看不到老鼠,倒是經常看到鬆鼠。有一次從車房倒車外出,居然還軋到一隻無辜的小生命,真是罪過!罪過!
加國地廣人稀。在台北市內,寸土寸金,於是就有如下的笑話:
同學甲:我爸有碩士學位。
同學乙:我爸有博士學位。
同學丙:都比我爸差,我爸有雙車位。
可見擁有一個車位是多麼令人驕傲的事。在這裏卻是很平常的事,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雙車位的車庫,有的還是三車位。碰到街坊鄰居家有聚會時,街道兩旁都可免費利用,絕無停車位帶不便之虞。
華人區
Richmond是這裏比較有規模的華人區,華人在該市好像已躍居主要民族,有華裔的聯邦國會議員兼內閣閣員,反而其他人種是次要民族。大溫哥華地區的其他衛星城市也都散居有華人。近年來,Burnaby、Coquilam與Surrey移入的華人,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有人擔心住在華人多的地區,會不利於小孩子學習英語,於是搬遷到比較偏遠的小鄉鎮;結果學校裏還是有華人,隻是比起此地少一些罷了。
我剛搬遷到這裏的時候,小孩子連ABC都不會,大人了解他們上課很吃力,要他多多向班上台灣來的小朋友(會說漢語)請教。結果有一位家長生怕她的小孩英文會退步,居然要她的小孩遠離我的小孩。如今我們也算熬過來了,小孩子在學校也都能跟得上進度,中英文朗朗上口;再看看她的小孩,黃皮膚黑頭發,英文很溜,國語卻開不了口。小樹苗怎麼栽,就怎麼長。
教育製度
住在台北市的翁太太育有兩個小孩,一個讀高中二年級,另一個讀國中三年級,計劃今年暑假移居溫哥華,於日前來信問及小孩將來轉學加國繼續就讀的情形。我的小孩沒有她的大,這個問題令我一時無法解答。經向鄰居高年級的學生打聽後,終於有一點眉目,並已回函解說。願意在此把回複的內容簡要,提供有心移民加國者參考。加拿大是幼稚班加上12年總共13年的國民義務教育,一切免費,包括書本也是由政府供應。高中采用學分製。BC省高中之畢業生必須達到最低52個學分(28個基礎課程學分及24個選修課程學分)必修學科全省一致,選修學科則各校略有不同。修完12年級課程還要參加省考(11,12年級的成績占60%,省考成績占40%)才算畢業。
百萬“棄屋”
在溫哥華市西區買一幢百萬豪宅,可能是許多人的夢想,但有些人買了,卻不好好珍惜,任其荒蕪頹廢。溫哥華市長歐文認為這些“棄屋”影響市容觀瞻,準備修法讓清潔人員強製進入整理,並強製要求屋主付清賬單,否則由市府自行拍賣償付。
本地省報報道,歐文發現這些百萬“棄屋”,大部分屋主都是有錢的亞洲人,且多數已離開加拿大,回流“祖國”。他們因為太有錢,離去時根本不在乎豪宅能賣幾個錢,幹脆不聞不問,任其風吹雨打。
這些“棄屋”雖然有漂亮的外形和寬敞的庭院,但在長期乏人照料下,豪宅竟變得蒼老頹廢,雜草叢生,像極了恐怖電影裏的“鬼屋”。許多鄰居不忍心高級住宅區被這些“棄屋”汙染,紛紛向市政府檢舉,要求市府拿出辦法。
歐文表示,這些“棄屋”屋主的行為,不但不尊重社區,也不把市府和加拿大放在眼裏,所以他決定要求市議會製定一項法令,讓清潔人員可以強製進入高級“棄屋”,替屋主整理環境,事後市府會把賬單寄給屋主,如果屋主不付,當累積到一定數額,市府可以拍賣房屋,抵償欠款。
市府負責建築物檢查業務的史威迪表示,過去幾年溫市西區的高級“棄屋”有增加趨勢,目前已超過了100幢,部分豪宅的市府估價達500萬元(折合台幣一億多元)。市府擔心這些“棄屋”遭人惡意破壞,已封閉了其中的40幾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