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六是代清舊債,設立借貸資金。康熙於二十九年(1690年)十月決定為滿洲兵丁償還舊日欠債,經反複商議,於次年二月下令戶部動支庫項償還主旗滿洲、蒙古護軍校、驍騎校及零戶護軍、撥什庫、馬甲,並子幼或無嗣寡女、老病傷殘告退兵丁所有積債。同時決定建立官庫,令戶部發努銀給與八旗,派八旗屬下部院堂官會同各旗都統、副都統掌管,根據情況借給窮困兵丁,於每月應發錢糧內陸續扣除。
康熙三十六年就三次豁免八旗兵丁年供官庫銀兩。不過康熙發現,兵下也並未因此擺脫高利貸的盤剝,他們每月領取錢糧“甫出部門,即被人持去”,奉行差役仍然不足,而戶部每年為此耗費大量錢糧,因此於五十六年十一月決定:停止官庫借貸,未扣完銀一百九十六萬八千餘兩全部豁免;以後給兵丁全分銀兩。
其七是照顧老年及出征傷殘兵丁。康熙於十年十二月采取兩項措施:一是延長任期;二是盡量補授新職。對於傷殘人員,原規定給予半俸退役,康熙則主張盡量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以自食其力並養家糊口。
其八是增派駐防兵力,減輕京旗生計壓力。康熙四十年(1710年)四月,山西右衛因裁減駐防額兵,騰出大量空閑官房,康熙認為:“滿洲戶口滋息甚繁,兵丁內無屋可居者有之。現在右衛有所造空房,若增駐兵丁極是善策”,於是經大學士等議準,添撥八旗驍騎二千四百名,漢軍火器營兵六百名。
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京郊附近的兵丁住房已經竣工,康熙感到“八旗兵丁愈多,住房更覺難容”,便改變主意,令抽編八佐領滿洲和二佐領漢軍,前往駐防。
最後是對八旗人員的不良生活作風進行約束。如一再申明旗人賭搏、宿娼等禁。四十九年(1710年),針對八旗官兵往往將所領俸米即行變賣的情況,教育官民“以後務將所支之米加力節省,必用至支米之時,方不墮奸商屯米術中”,要求戶部“計口支放,餘者照時價給銀”,以防止糧食流入奸商手中,康熙晚年,更經常令管理官員將糧倉陳米於八旗人員酌情多給。
由此可見康熙為解決八旗生計問題可謂不遺餘力,采取的措施多種多樣,有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八旗生計問題的根源在八旗製度本身的寄生性,而他的目的則是維護八旗製度,因而采取的隻是一些治標的辦法,而不能徹底解決八旗生計問題。
10.五十大壽,堅不受禮
全國文武百官給皇上上尊號,是屬大禮。日常生活中的禮節,滿漢最常見的禮節就是請安和打千。小輩對長輩,三日一請安,五日一打千。請安是小禮,垂手站立,鞠躬唱喏:請某某安。
打千也是請安的意思,但較請安為重,也有問候之意。請安不但限於平時的人際間關係往來,也是宮廷活動中的重要禮節。平級之間,下級對上級,大臣對皇上,皇上對太皇太後,都有迎送問安之禮。為嚴格君臣之位,上下有別,尊親事上,康熙非常強調禮儀,包括請安在內,如有越格失禮行為,輕則訓教,重則處罰。但是對一些不必要的儀式或禮節,或沒有實際意義的形式或禮節,卻堅決反對的,包括請安在內。
三十六年春天康熙訪視寧夏,為集中力量消滅叛逃頭子噶爾丹,他命令沿途官員,不要長途跋涉遠道或間道前來迎駕請安,以節省人馬主力,因噶爾丹未滅,馬匹事關重大,請安是細枝末節,何足輕重。
五十七年二月六日,康熙久病不愈,滿漢大臣向康熙請安,此為人之常情,表示臣下對皇上的關心,盼望聖體安康。不料,此次請安皇上並不領情,還親筆給請安的大臣們寫了一道諭旨,說:“眾大臣諸官員們,時常請安,朕不好回答。如今朕身體骨瘦如柴,未覺痊愈,況且朕腿疼痛雖然較前有稍好,但走路尚覺困難。最近才能過問政事,一時難以處理清楚。顧慮事情漸多,心驚肉跳,坐臥不安,更痛皇太後大事,時朕身抱病,未盡到心意。每想到這些,連飯都吃不下去,怎麼能談到萬安呢?請安無益,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