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9月7日(清宣統三年舊曆七月十五日),出生於山東菏澤城內西當典街家中。
據家譜,何家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到河南考城,後遷到菏澤。
何家是菏澤大族,出過何爾健,明萬曆監察禦史等,其子何應瑞做過南台(南京)工部尚書。
曾祖先經商,後從戎,做到千總、把總、遊擊將軍等。守金鄉縣打“長毛”殉職,清朝恩賜世襲“雲騎尉”。
祖父世襲,後分家。
父親一哥一姐和三個弟弟,入保定軍官學校。
何家有祠堂。
約1913-1924年
兩三歲時,與母親一起隨父親駐防新泰縣,其時父親任排長或連長。
隨父親到利津縣,約六七歲,父親已是營副。入私塾讀書。
回菏澤繼續讀私塾。
隨父親住過平邑集,當時屬費縣,現在是平邑縣。
隨父親換防轉到泗水縣立小學讀書。
後父親經常換防,升為營長,山東局麵較亂,與母親不再跟隨他。
1925年,回菏澤不久,轉入南華學校,插入高小一年級。
1926年暑假前,從南華小學畢業,全班升入南華初中一年級,當年改成師範,成為南華師範班學生。
1926-1927年,南華師範班學生。
1926年年底或1927年年初,加入國民黨,介紹人楊尚謙。
1927年暑假前後,因北洋軍打回菏澤,跟著老師出逃,先到東明,第二站到佃戶屯,後到開封。
1927年暑假後,在菏澤文廟辦的國文補習學校上了半年課。
1928年寒假,轉學到山東省六中(即現在的菏澤一中)。
1928年春末夏初,加入國民黨改組派。
1928年暑假後,正式轉入六中,屬初二插班生,37班,校長郭俊卿。學習兩年。曾任學生會主席,與朱啟賢同學。
1930年6月,六中初中畢業,決定到北京讀書,往馬陵道途中遇土匪。到觀城,經大名、邢台到北京。
在北京,先住在後門裏後局大院的一座四合院裏。
考上輔仁大學附中高二插班(同學王顯林),住在輔仁大學(現北京師範大學原校區後海)大樓對麵的學生宿舍。
輔仁中學讀一學期,轉插文治中學高三,校長鬱士元。在後局大院南邊不遠椅子胡同租房居住,與六中同學王玉圃同住。有時也住在北大四齋。好友趙子驥。
1931年,文治高中畢業,同時報考北大、清華和山東大學,被北大和山東大學錄取。是何家繼何思源之後第二個考上北大的人。自此,生活費和學費全由何思源資助。
先上北大政治係,後轉入史學係。主任由朱希祖換成陳壽頤。同班同學有:楊向奎、全漢升、李樹桐等。前後同學有:勞幹、胡厚宣(前);張政烺、鄧廣銘等(後),再後一年:楊誌玖、孫思白、任繼愈等。
入學後,住三院新宿舍。三院在東河沿路西,編譯館舊址,兩層樓,稱西齋。在馬神廟北大二院西邊,宿舍西牆外是景山東街,大門朝南。
第二年,搬進東齋,一住三年。三齋在沙灘,紅樓的西邊,三院北邊。四齋在椅子胡同。五齋是女生宿舍,在鬆公府對麵路西。
1934年,支持朱啟賢的倡議,創辦《教育短波》,創刊號:民國二十三年(1934)十月六日。
1935年,北大畢業。
1935年暑假,回菏澤看望父母,從濟南到青島乘船出國,先到長崎,再到東京。
到東京,住進諏訪旅館,住了大半年,再重訪時原址不存。
1936年4月,決定回國。自東京坐火車到長崎,再換輪船到塘沽,經天津回北京。
回國後先到《教育短波》工作,社長朱啟賢。社址在前門外西河沿,臨近北師大和平門。《教育短波》發行四五萬份,還有《小學生短波》印一萬多份,是全國最大的雜誌社之一。主要在河北、察哈爾、山東發行。先後撰寫了《紀念“九一八”——由國際動向中日關係論到民族解放的路線》等一係列有關時局的評論文章。
1937年7月下旬,“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匆匆離開北京去濟南。一別13年。
1937年7月下旬,回到濟南沒有幾天,菏澤發生大地震,回家探望。很多房屋倒塌,包括何家的部分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