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住了兩天,坐火車去南京。途中遇日本飛機轟炸。換輪渡到下關。《教育短波》社址在傅厚崗。住在鼓樓下麵的一個花園。

1937年11月19日,1937年“八一三”事變以後,南京局勢緊張,從南京與郭良玉一起坐輪船撤到漢口。

在漢口與郭良玉結婚。

在武漢因開會見過陳獨秀。在武漢主辦、主編《政論》。先後撰寫了《四強會議後的國際形勢》等一係列政論文章,時年27歲。

在國民黨辦的訓練團講“中國民族戰爭史中的魏晉南北朝史”。

1938年春節,與夫人郭良玉一起回開封,郭良玉家在開封。幾天後回武漢。

1938年《政論》在武漢出版。

1938年夏秋之交,到重慶。先住在朝天門江慶旅館。

幾天後,由趙楓介紹住到南岸虎乳街一棟竹木小樓。後又搬到重慶兩路口下麵名為菜園壩的臨河小鎮一個院裏。與“藝文研究會”不遠,繼續辦《教育短波》。

1939年1月4日(舊曆戊寅年十一月十四日),兒子何芳川出生。

後因日本飛機轟炸厲害,搬到族兄何思清家住,在璧山。

1939年夏初,搬到歌樂山附近高店子住。

1940年春,又搬到歌樂山赴集鎮1號住。住到1941年春夏之交。沒有正式職業,靠兩項臨時工作解決生活費。後經介紹到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任編審。在歌樂山金剛坡苟家灣上班。家搬到歌樂山與金剛坡之間的黃家花園,後又搬回苟家灣宿舍。

1942年秋末初冬,搬家。進城先在川東師範租了間房子。

賣了一部《天下郡國利病書》,1200元,一部《漢書》和一些雜書,湊了2000元,找了一塊地,蓋了兩間草房,位於巴縣中學後門一條石板路通過大田灣下坡石板路的路旁。雅號“以廬”。後又在訓練委員會後麵山坡尋一塊地蓋了一個瓦房。

在國民黨中央訓練委員會工作三年多,寫了三本教材。

1944年,送走了來重慶的何思源,決定不和他回山東做官,而是離開訓練委員會去史語所。

從重慶坐船去李莊,約三天路程。史語所在李莊山上一個叫“板栗坳”的地方。山上最高處有一棵大皂角樹。史語所用的是一家大鄉紳的房院。在此寫了三篇文章。接受助理研究員的名義,工資同副研究員。

1945年,日本投降後,郭良玉和兒子先到濟南。

坐船先到重慶,再坐飛機到南京,到史語所重新工作。

1946年冬,何思源任北平市長。

1947年4月左右,送郭良玉和何芳川去北平,準備出國。

先到上海,坐船去美國,似乎是總統號。途經東京,一片蕭瑟。途經夏威夷,上岸觀光。再到舊金山,坐火車橫渡美國去紐約。誤車後到芝加哥,看望董作賓。

到紐約,朱啟賢接站,先住到國際大廈,靠近曼哈頓河邊,離哥倫比亞大學不遠。行程共20多天。

1947年5月到美國,暑假辦理入學手續。隻讀書,不讀學位。

1948年7月12日到8月10日,做《紐約新報》主筆。

1949年暑假末,到巴爾的摩霍普金斯大學國際政治學院弗朗西斯教授處做助手,協助翻譯範文瀾《中國通史》。

1950年9月,坐船回國。從羅湖橋入關,到廣州待了一天。

回到北京住在西單大木倉胡同教育部招待所。後住恭儉胡同。

1950年秋後,參加西南土改團,去四川參加土改,被分到川北分團,到南充,分為小隊,再分為小組下到村,最後分到中江縣永泰鄉,分隊長謝韜,小隊長王德修。小組七八人又被分到永泰南的一所村,住在村頭一個小學。

1964年秋末,與北師大師生一起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四清”),去陝西南。第一站是漢中,然後到西鄉。幾個年紀大的留在楊河公社,即柳河壩。

1967年春,“文化大革命”中,調到中華書局標點二十四史,負責標點《魏書》。

1967年冬,調回北師大。

1968年,上半年,被批鬥。下半年,參加勞動。

1969年秋,住在西西樓。10月,北師大師生下放疏散到“東煉”(東方紅煉油廠)。安排的工作是在新建樓房裏用砂紙為新安裝的管道打磨鐵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