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一書生——何茲全教授生平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委員,我國著名曆史學家、教育家,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顧問,中國先秦史學會、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等學會顧問,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學術顧問,中華書局學術顧問,北京大學曆史學係兼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學術顧問,山東聊城大學名譽教授,山東理工大學文化學院名譽院長、兼職教授何茲全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1年2月15日20時17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101歲。

何茲全,1911年9月7日生於山東省菏澤市。中學畢業於山東省立六中(今菏澤一中)。1931—1935年在北平大學(今北京大學)史學係學習,曾師從傅斯年、陶希聖和錢穆等著名學者。畢業後赴日本留學,翌年因病回國。1939—1940年接受中英庚款董事會的專款資助,在中央大學曆史係研究魏晉南北朝史,並在該係講授“中國通史”課程。1944年秋任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47年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後在霍普金斯大學培祗國際學院工作,其間,受霍普金斯大學資助,協助弗朗西斯教授將範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翻譯為英文。1950年回國,一直執教於北京師範大學。曆任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副主任,北京師範大學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所所長等職,為國家重點學科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學術帶頭人。

20世紀初,飽受內憂外患的中國,風雨如晦,動蕩不安。何茲全先生在青少年時期就目睹和親身經曆了軍閥混戰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接受了進步的、革命的思想,自覺將自身的前途與祖國的命運聯係在一起,立誌“以天下為己任”。

1927年,國民革命軍從廣東出師北伐,何茲全先生的“心和熱情也跟著北伐軍的前進而沸騰”,並加入國民黨。他接受的是當時被認為真正繼承了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國民黨左派的觀點,執著探求祖國民主、富強之路。抗日戰爭爆發前後,他任職於《教育短波》和《政論》雜誌,曾撰文分析國內外形勢,指出:必須丟掉和平幻想,以全民抗戰求得民族解放。他以為,抗戰的勝利需要槍杆子、筆杆子共同戰鬥,他決定用筆杆子喚起民眾,共同打擊日本侵略者。年輕的何茲全先生天真地希望在抗戰之中和抗戰之後,由國民黨來實行真正的三民主義,使祖國走上繁榮富強之路,永不再受外侮。隨著國民黨的腐敗、中國共產黨的壯大,特別是皖南事變之後,何茲全先生隱約看出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必將發動內戰,災難深重的祖國仍不可能走上和平建設之路,他的政治理想幻滅。到了抗戰中後期,何茲全先生為了糊口,雖然在政府部門供職,但其內心十分痛苦,不知道所深愛的祖國將走向何方。1944年10月,在彷徨與痛苦中,何茲全先生終於選擇了重返書齋,到曆史語言研究所工作。雖說隻能從助理研究員做起,他也決計不再在國民政府部門供職。他說,這次“大決策決定了我一生的命運”。

重新進入曆史研究領域後,何茲全先生潛心學術研究。為了將中國古代史和歐洲史進行比較研究,1947年,他遠渡重洋,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曆史研究院主修歐洲古代史。留美期間,他邊學習,邊工作,同時密切注視國內局勢的發展,關心民族的命運。他深切地希望祖國富強、人民幸福、民族振興。他相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隻要能結束內戰,中國就會走向光明與複興。1950年,何茲全先生放棄了在美國工作的優厚待遇,拒絕了導師傅斯年請他去台灣史語所工作的邀請,毅然乘坐最後一班郵輪回到祖國。

回國後,正值抗美援朝之際,何茲全先生同全國人民一道迅速投入到保家衛國的大潮中,將自己多年積攢下來的19兩黃金捐獻給國家。抗美援朝的勝利,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使他更加堅定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必將振興、祖國必將強大的信念。

20世紀80年代,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何茲全先生心情舒暢,信心滿懷。他讚成鄧小平理論,擁護改革開放,認定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中國走向強盛的必由之路。他相信,隻要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華民族就一定能夠複興。他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願望更加迫切。1983年,他的入黨申請終於被批準,他感到無比欣喜,並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中去。

1995年,何茲全先生接受台灣“史語所”的邀請,赴台參加“傅斯年先生誕辰百年紀念學術研討會”,並受邀赴新竹市為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思想文化史的研究生做了題為“中國文化六講”的學術報告,從曆史的角度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和平統一。該報告後來結集為《中國文化六講》一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