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人才五悖論,結在哪裏 原東北大學副校長劉積仁認為:“在今天,也許你是博士、是教授、是博士生導(3 / 3)

其四是不端行為普及化。據《中華讀書報》報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已超過300種;但編寫內容、設計體係、章節順序、原理以及具體的例子,都大同小異,其中至少有2/3是抄襲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秀林等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原理》。其他如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史、中國近代史、法學概論、中共黨史、大學語文、中國文學史等高校基礎課教材,也往往異曲同工。其實,這隻是冰山一角。一位工程院院士和他的博士生在《科研管理》2005年第3期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抄襲了筆者發表在《河南科技》2001年第3期上的文章1500字,連參考引文也不標注。你想,連筆者這樣的無名小卒在地方刊物上發表的小文章都不放過,可見其淪陷麵積之大,災情之重。其次是出賣版權。論文、成果、工作量什麼都賣,或贈送領導、同事,親朋好友,或者換錢花。其三是互換署名,增加論著的篇數。其四是代人考試。其五是賄賂“權威”,發表論文。或牟取學位、經費和獎勵。比如,科技部曾對180名獲得過博士學位的高層次人才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60%的人為發表論文而行過賄。至於有的人偽造資曆,依靠金錢買取文憑、論文、成果和考試成績,混上高級職稱的,屬於偽科學家,另當別論。另外還有學術包裝,抬高自己;封鎖信息,拒絕交流;避重就輕,低水平重複;製造學術泡沫,有量無質;偽造材料,捏造觀點;套取國家和社會的資金資助等非科學道德行為。

其五是學術造假產業化。如今,假文憑的製造已形成一條產業鏈,辦理假文憑的信息就像夏天的蒼蠅一樣,到處閃現。甚至許多“海歸”都是這樣包裝的,不僅海外文憑可以造,連“留學”之前的國內文憑也可以緊密銜接起來,幾乎是天衣無縫。如果說假文憑的黑手是伸向成年人的,那麼“黑獎勵”卻伸向了天真無邪的小學生。前幾年,湖南省株洲市某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幾乎人人都接到了一份“入選通知書”,通知聲稱你的習作由某老師推薦,以較高的水平在數千份征文中脫穎而出,擬收入《創新文庫/創新校園文薈》叢書中正式發表,為保證該書順利出版,請將100元習作指導費郵出。同時又說該書出版一周內即向作者免費贈送樣書三冊,每冊定價30元,並寄贈精美燙金入選證書一本。一些人以舉辦學術會議、出版學術論文和頒發獎勵證書為誘餌,一年之內獲取非法利益高達數十萬元。這種所謂的“研究所”和“會務組”為了撈錢,什麼曖昧的事都敢去做。前幾年,一些大學校長就曾被所謂的會務組掏光了會務費,第二天去開會時卻找不到了會務組。

學術不端行為是一塊“臭豆腐”,雖然臭不可嗅,但吃起來卻很“香”,所以追逐的人就特別多。現在看來,學術不端行為的泛濫,是由學術管理的缺位和不作為造成的。對於它的治理,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需要硬的製度建設、軟的學術規範以及輿論工具的全麵出擊,還需要學術管理者與之進行長期有效的博弈。治理工作要以製度建設為保障,讓製度來約束學術不端行為。這就像田徑比賽那樣,最好的辦法是讓跑道的長度一致,或者講起碼讓運動員看不到跑道的長短差異,然後再付之有效的裁判監督、觀眾監督、新聞膠片的監督、興奮劑測試的監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