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道德所維持的防線,一直是科學共同體自身淨化的一種自有功能。然而,當這種防線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缺陷時,學術不端行為就能在科學界站穩腳跟。又由於學術不端行為屬於低成本或無成本製作,便形成“劣幣驅良幣”的效應。當學術不端行為暴露的概率較低時,也就形成了科學免疫係統的嚴重缺陷。這種缺陷存在的客觀原因,一是科學研究的高度專業化,使得許多領域的前沿工作隻有少數一些人在忙於這些研究,這就造成知情者極少,從而形成了可乘之機。二是當代科學出版物和科學文獻呈指數曲線增長,同一學科的專家都不能窮盡本學科的文獻,因此作弊者極少有可能被發覺。當不端行為被發現的概率接近或低於車禍發生的概率時,科學道德的免疫防線就會開始崩潰。科學作偽者就會認為搞不端行為的方式會非常合算,如果有人被揭露出來,他們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幸運,還認為這種不幸運在大自然和人類社會中會普遍存在。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作偽者便會前赴後繼,舍生忘死地去搞學術腐敗。這個時候,再加上發現後懲治不力,而又由於他們的示範效應,學術不端行為就會像決堤的洪水那樣泛濫成災,不可收拾。
(三)學術不端行為之種種
其一是學術立場私有化。一些學者在從事學術活動的過程中,違背了科學造福全人類的宗旨,依附於某些階層和團體,“屁股決定腦袋”,以牟取私利或維護其既得利益。一些學術觀點被故意象牙塔化、玄虛化,故作高深,蒙人民大眾。還有的學術觀點被國外一些勢力滲透和利用,學術觀點可以換鈔票花。如西方一些學者論證某一種族的人智商高,是優等民族;國內目前在經濟的轉軌過程中,有人提出“通過腐敗搞垮公有製來促進私有化”、“腐敗是改革的潤滑劑”、“中國的房價並不高”、“富人比窮人更講信用”、“洪水能促進經濟增長”等,就是一葉障目,視科學如掌中物。
其二是學術不端法人化。本來作為清貧單位的學術界,是很難進入腐敗伏擊圈的。但是在科學地位逐步上升的過程中,學位和專業技術職稱成了人才湧向社會的通行證,高學位和高職稱成了步入管理階層和參與分配物質待遇的綠卡。利益驅使,一些學術機構產生了一係列的腐敗現象:一是權錢交易、權權交易。交上幾十萬元,送你一頂博士帽。隻要交夠學費,即可領到學位證。二是揮霍資源,偷工減料。少開或不開實驗課,減少上課時間和培養費用,如委托授課,大班上課、異地辦班。三是質量控製,徒有虛名。在學位答辯和授予上,極少有淘汰的,大都是扭兩下而已。四是資格審查,形同虛設。一些單位在推薦專業技術職務時,為了追求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擁有量,不惜采取造假手段,將不符合條件的申報者推薦上去,然後遊說高評委以獲得通過。五是“安定團結”,姑息養奸。為了參與社會“大蛋糕”的瓜分,學術部門對學術腐敗現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上升為部門集體腐敗。
其三是學術出版庸俗化。出版部門是鑒別和篩選學術成果的機構,本應該公正選稿,但現在一些出版部門也難以守信。人情稿、職稱稿、金錢稿可以不遠千裏,通過電話或親自登門說情來幹擾編輯部的工作,破壞出版部門的選優規則。而“職稱書”也呈現出“抄拚編寫內容平庸、搭車成風作者如鯽、自銷自賣自送自用、印數很少書店難找”等特點。一家全國知名的醫學期刊,為了投稿人評審職稱,也為了收取高額的版麵費,一期竟出版了七個版本。一家所謂的教育類“核心期刊”,多次違犯一刊多版的規定,半公開地出版“違法刊物”,一期竟出現五個版本。原央視文藝部主任、著名春晚導演趙安受賄案一直深受觀眾的關注,其罪名之一就是“違反正常、正當選用程序”,進而認定“這種利益顯屬不正當”。你想,春晚是全體華人的盛大節日,有多少億雙眼睛都在盯著,有多少億雙耳朵都在聽著,這上麵都敢做手腳,還有什麼事情不敢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