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學術不端行為侵蝕人才
(一)學術不端行為的產生
隨著科技與經濟一體化時代的到來,科學活動的非功利性特點正在逐漸淡化。18世紀,技術發明到技術創新的時間差平均是74年,19世紀縮短到25年,20世紀上半葉為14年,20世紀50~60年代為九年。科學研究成果首次商業應用的時間間隔,20世紀70~80年代為七年,80~90年代為六年。可以看出,在19世紀之前,科學研究商業化的可能性極小,科學研究的自利性極少存在。但是在今天,當科學、技術、經濟一體化的時代來臨之際,科學研究被國際間的競爭稱作經濟快速發展的火車頭,科學研究的非自利性正在瓦解。而隨著非自利性的瓦解,科學研究造福於全人類的道德觀就受到嚴重的削弱。一些重大發現一旦與經濟利益掛上鉤,科學知識生產的免費性就受到嚴格限製。這時候,科學家無論是從政府那裏拿到經費資助的訂單,還是從企業那裏拿到資助的訂單,都受合同的約束。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況且還有同行之間的激烈競爭,“不發表就滅亡”成了科學界的名言。人的感情、意誌、理想和道德,在經濟活動中往往會起到巨大的作用。亞當·斯密說過,人的活動是受自利引導的,個人有追求自利的自由,但並不是就意味著這種追求就符合道德規範。當這種追求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時,就違背了道德規範,從而形成了學術不端行為。
另一方麵,科學勞動隻承認優先權的規則,決定了科學家在獲取社會資源分配時,是按照創新業績的大小和多少來實現的。創新能力的實現主要是依靠成果發表的質量和數量來完成的,具體表現為論文、論著的發表和被引證情況。在體育競賽上,獲得前三名,甚至進入前八名都會被社會承認,或被當作重點培養對象,況且還有地區性的獎勵。但在科學界,這種隻承認第一名的分配辦法,使得科學界的競爭變得異常激烈,甚至是極端殘酷。像體育競賽中經常出現的興奮劑事件一樣,科學界的意誌薄弱者和經不起科學榮譽的引誘者便開始出現道德越軌,以至形成形形色色的學術不端行為。
(二)愈演愈烈的學術不端行為
我們今天看到的科學道德淪喪,與其是說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出現的急功近利、能撈則撈的市儈心理的泛濫,倒不如說學術不端行為是快速複製不受阻擋的原因造成的。人們的社會行為,總是受著利益的驅動,以最小的成本付出來謀取最大的勞動收益的。美國科學家齊普夫在1949年發表了《人類行為和最小用力原理》一書,是對語義學、心理學、社會學和地理學研究的總結。引用到科學研究的不端行為中,就呈現出一種典型的“短徑效應”:當一個運動員在較短的跑道上能夠摘取金牌之時,較長的跑道就一定會長滿荒草的。這是造成學術不端行為大麵積淪喪的體製性原因。
學術不端行為的擴散過程,類似於病毒對生命體的侵襲過程。人類疾病的傳播過程就可以描述學術道德滑坡和不端行為複製的整個過程。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人類的免疫係統在某種程度上是能夠抑製艾滋病病毒的猛烈進攻,至少在感染的早期階段是這樣。在艾滋病病毒與人類免疫係統的作戰中,兩者之間幾乎是勢均力敵的,這種相持階段可長達8~10年時間。在正常人的血液中,每立方毫米含有免疫係統細胞800~1000個。然而在長期的作戰中,當這種免疫係統細胞剩下200個左右時,這個界線被稱作免疫學上的最後防線,艾滋病病毒就會突飛猛進地複製,最終突破被感染者的免疫防線。與艾滋病病毒的傳播過程非常相近似的一點是,軟的如科學倫理道德,硬的如科技評價製度就會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