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歌印象
整個九十年代的中國電視銀屏,在女主持人的隊伍中,倪萍的風光可謂一時無兩,惹來同行們的無比羨慕。作為同齡人,或年齡稍長的觀眾朋友,一定還記得倪萍最初在影視作品中的青春樣貌;而年齡尚小的觀眾朋友,也一定看過她所主持的綜藝節目。現如今,倪萍已經回歸了影視創作,每年都會向喜愛她的觀眾,交出一份優秀的答卷。
在《美麗的大腳》中,我們看到她內心深處隱藏的綿延寬廣的愛;在《泥鰍也是魚》中,我們看到她內心掙紮著的一份對於生活地執著。我常常想,過了那麼多年,她為什麼還能在大熒幕上揮灑自如,還能那麼絲絲入扣地去演繹每一個角色?我想,這大概是由於她是一個有心人,一個對他人、對生活、對事業用心的人吧!
除了主持人、演員,倪萍還是一位作家、畫家,可能她自己並不這樣認為,但在大眾眼中,她的文字和繪畫,深深地打動著我們。你不會想到,一個擁有無限風光的女主持人,在她的背後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酸澀,通過她的文字和畫作,我們看到了一個用水墨丹青書寫人生智慧的女人。
偷來的麥子蒸不熟
田歌:觀眾朋友也許跟我一樣,看過倪萍演的片子,也看過你主持的節目,還看過你的文字。但是,這一次,你真的把我們大家給震了,你還能畫出這麼好的畫。
【田歌談藝錄】人的天賦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唱歌、繪畫,人人都是天生就會的。小孩子生來會哭,哭聲就是父母心中最美的歌;小孩子能提筆了,最先動筆的不是寫字,而是畫來畫去。你把功夫用到了,你就是歌唱家、藝術家;你不去開發它,也就隻能是哭和笑,隻能是劃來劃去。人還有一種東西,每個人都天生的有“文化”,你看這個不識字的姥姥講的,哪句話是那些文化大家們能跩得出來的?生活的真理,永遠埋在生活的厚土中,雖然它們常常是灰頭土臉的,但披金戴銀、搽胭脂抹粉、穿大褂的肯定不會是真理。
倪萍:用姥姥的話說這叫“嘚瑟”,你是沒站在畫家的角度看,這畫太業餘了。
田歌:我問過一位畫家怎麼判斷一幅畫的好壞,他給出的答案是,你看一幅畫時心動了,它就是好畫。你瞧《水門口的春天總是來的那麼早》中的小燕子,飛得多有勁、多有動感,我能感覺到快樂。水門口對於倪萍來說,太特別了,因為那是她童年成長的地方。這幅畫可能也是她畫得最有感情、最幸福的一幅畫。
倪萍:怎麼說呢?我確實沒正規學過畫畫,就是因為夏天寫作的時候特別想姥姥,腦子裏就出現很多這樣的畫麵。我小時候所有的春天都是這樣,大樹發芽,小鳥、燕子到處飛。小時候日子特別窮,冬天特別冷,對於過“捂冬”日子的人來說,春天就是一種盼望。姥姥每到那個時候,總是提前的把窗戶都打開。那時燕子也不怕人,就在你眼前飛。實際上,這幅畫麵也是我心中的一種盼望。
田歌:我從你的書裏感覺到你是內心特別豐富的一個人,你說這是因為姥姥寫的一本書,你把和姥姥交往的記憶變成了一本《姥姥語錄》。
倪萍:姥姥雖然沒有文化,但她內心卻充滿了智慧,我覺得誰跟她生活一段時間之後,都能寫出這樣一本書。
田歌:你說說這個故事,為什麼姥姥會說“公家的東西拿回來那就叫偷,偷的東西蒸不熟”。
【田歌談藝錄】“偷來的麥子蒸不出饃”,不隻是道德民諺,更是從業之人的成功箴言。“手是不能隨便伸的”,則是做人的一種尊嚴。爾今,又有多少人肯去自己的田裏辛勤的耕種自己的麥子地?一首歌中唱道:“成功還要靠自己,抹去眼中的淚滴。”在成功的路上,汗水永遠比淚水更有用。
倪萍:那時候我還很小,姥姥家,就是水門口收麥子,小孩子什麼都不知道,大人上田裏收,孩子就撿麥穗。可是那時候人窮,姥姥說“你去撿去孩子,你撿了麥穗,回來我就給你蒸饅頭吃”。哪有啊,地裏麥穗都已經撿的精光呀,溜達好幾天,拿著空筐子去,空筐子回來,實在沒地兒撿。因為我是城裏去的外甥,村裏人都特別照顧,路過麥場時,人家就說“小外甥從這兒抱一把吧”。我那時候懵懵懂懂的覺得公家的大麥垛不能拿,但是不拿呢,空著籃子回去也吃不著饅頭。我印象很深,抱了一捆放在簍子裏回家了。
然後姥姥說“小外甥,這個麵你是從哪兒弄的麥子,這發不開,蒸不熟呢,老是一塊生麵,這是從哪兒拾的麥子”。我也不敢說是從哪兒弄的,又過了兩天,我問姥姥這個饅頭怎麼還沒蒸呀?姥姥拿出那塊已經長了毛的麵,說“孩子你告訴我,你這是哪兒弄的麥子”。我一下就哭了,就把經過說了,姥姥說“怪不得蒸不熟了,那是公家的東西”。我印象中姥姥還是笑著說“公家的東西你是偷了就是蒸不熟,還鬧肚子”。
很多年之後,我就想那時候那麼缺糧食,姥姥肯拿出這麼一大塊麵來教育一個孩子,告訴他公家的東西不能拿,太值了,為這我記了一輩子。
田歌:我想這是姥姥用自己勤勞的一生,總結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還有一件事也把我感動了,姥姥為了照顧你,滿村去借雞蛋,是嗎?
倪萍:我一歲從青島去水門口,那時候就是缺鈣。姥姥把我抱回去之後,在村裏借雞蛋,然後我就噌噌地長。
田歌:姥姥是一個特別有骨頭的人,跟倪萍說了這麼一句話,“手是不能隨便伸出來的,隻有要命的時候才會伸手”,可是為了讓倪萍吃雞蛋,姥姥就到處去跟人家要,當時要了很多雞蛋。但是,當倪萍拿了所謂公家麥子的時候,姥姥就狠下心,即使麵壞了也不給她吃。我就聯想現在的家長教育孩子,可能很用心,讓他學很多的課,看很多的書,但很少用這麼生動的例子去教育一個孩子。這個例子看似簡單,但是讓倪萍記了一輩子。做人的基礎準則是什麼?要靠自己。
倪萍:姥姥這個辦法實際上是一個最笨的方法,但是,這個最原始的辦法,恰恰是“以人為本”的。你跟小孩子講道理他是記不住的,但這塊黑饅頭會永遠在你的記憶裏。
田歌:倪萍的故事印證我自己心中的一個道理,一個人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決定了這個人一生的內心氣質。大人的點點滴滴會影響到孩子,你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倪萍:這我們過去講身教重於言教,你說一百遍孩子都不一定能聽進去,但是他看到你一個行為,就記一輩子,這個行為特別重要。
田歌:我相信姥姥當時也沒想那麼多,那隻是她生活中的一種態度。但是,這個態度會決定倪萍的一生,乃至影響倪萍對下一代的態度。
孝和順不能掰開
田歌: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父母幫著兒女,仨人都笑了;兒女幫著父母,仨人都哭了”。我第一次看見有人這麼說,這後麵有什麼故事?
倪萍:姥姥對人生的那些看法,回過頭來再想,覺得特別有道理,而且很真實。當一個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需要父母拿生命去換他,沒有一個父母會猶豫。反過來說,兒女現在要替父母去償命,我不能說他們不做,但和父母分分秒秒不猶豫相比,大家去想?
田歌:是,所以說,如果有一個孩子,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捐個腎,那立刻覺得感天動地。
倪萍:姥姥說孩子幫著爹媽,仨人都哭了,首先哭的是那爹媽,覺得孩子幫了我,孩子多孝順。其實,那是孩子應該做的事,父母都覺得是孝順。我們晚輩真的很少反思自己,姥姥說的真的就是真理。
【田歌談藝錄】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父母之愛永遠是一個下循環模式,代代對孫輩的愛絕對不能與對父輩的愛相比,因此父母永遠是虧的。但哪一代的父母並不計較這些,仍是代代下行不改,人性、天性如此吧。但願天下兒女多理解父母之心才好。
田歌:都說“兒行千裏母擔憂”,但是母親走很遠,兒子絕對找不到這種感覺。
倪萍:姥姥不是指責誰,姥姥說一輩一輩人都是這樣,我們摸著良心想一想,父母給你帶來生命,為你付出多少?我們很少這樣想。
田歌:倪萍有一件事挺震憾我的。有一個評選孝順明星的活動,這裏有倪萍,但是被她拒絕了。
倪萍:當成孝敬楷模去表揚的事情,都是特別正常的事兒,我覺得這種孝敬不值得表揚?這就像一個人不偷東西,我還表揚他說,這個人真了不起,他不偷東西。
田歌:對。
倪萍:你偷東西是犯法的,不對的,你不偷東西是正常的,還要表揚嗎?
田歌:所以你覺得孝順不是美德,是一個人應該做的。書裏的很多話都很簡單,但確實能夠叩響我們的內心。
倪萍:我知道一個人,他媽媽是植物人,在醫院裏躺著,他是個幹部,工作特別忙。他每天到醫院一進門兒就跟他媽媽說話,“媽,對不起,我今天確實是堵車,我昨天是騙你,我今天真堵車”,實際上他媽什麼都聽不見,他說“媽對不起,明天我提前回來。媽,你看,我今天買了糖葫蘆了,你吃一口,我吃一口,媽,你是不是想吃酸了”,他看他媽嘴動了,他放他媽嘴裏讓他媽舔一舔,實際上他媽的嘴不能動,“媽,酸吧,今天這小販可騙了我了,昨天一塊五,今天漲兩塊,今年山楂貴了”。我看了之後,眼淚真的稀裏嘩啦。我覺得這是孝順,你回家跟你媽吃個飯叫孝順?給你媽兩千塊錢是孝順啊?
田歌:這是真正的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