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端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不妥,說:“這樣做不好,你先在這兒等等,我去見皇上。”於是呂端去求見皇上。見到皇上後,呂端說:“從前楚漢相爭時,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便想把他煮了,目的是以此威脅劉邦。但項羽實際上是做了一件十分愚蠢的事,因為這樣更容易激起別人的憤怒。漢高祖劉邦與項羽曾是結義兄弟,所以他說:‘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的父親就是我的父親,你把你的父親燉好了以後,希望你也分給我一碗肉湯喝。’結果弄得項羽毫無辦法,那些幹大事業的人都不會顧念他們的親人,何況像李繼遷這樣的叛逆之人呢。陛下現在把他的母親殺了,明天就能抓到李繼遷嗎?如果不能,那麼殺了他的母親就隻能是徒結仇怨,他的反叛之心則會更加堅決。”

宋太宗趙光義聽了他的這一番話,恍然大悟,覺得十分有道理,說:“既然這樣,那麼現在這事該如何處置呢?”呂端說:“以臣之愚見,最好將李繼遷的母親安置在延州,好好地看養起來,讓李繼遷知道我們在善待他的母親,這樣一來,就可誘使他來投降,即使李繼遷不來投降,也能讓他始終牽掛著他的母親。讓他知道,他母親的生死命運全掌握在我們的掌握手中,最起碼也是一種挾製。”趙光義聽了呂端的話,十分讚成地說:“要不是你來勸阻,就差點誤了我的大事。”於是趙光義采納了呂端的計策。

後來,李繼遷的母親在延州病死,李繼遷不久也在攻打西涼府的戰爭中為吐蕃族所敗而死。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繼任黨項族的首領,他對宋朝采取了和好的政策,這種局麵的出現便是得益於呂端當初的建議。

【評議】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句話對諸葛亮和呂端的概括實在是太深刻準確了。有人小事聰明,大事糊塗,這樣的人也隻能過不太壞的小日子而已,但如果想治國治民,那就要大事不糊塗了。

種樹之道與居官之理

【引言】

如何居官治民,是我們至今仍在探索的一門大學問,其實,古人在這方麵已經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作出了各種各樣的論述,即使今天讀來,恐怕也不無啟發。

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意味深長,借一個社會最底層的種樹者郭橐駝的種樹之道來比喻居官之理,諷刺了那些根本不懂生產,不懂如何治理政事的官吏,尖銳地指出他們隻會煩苛政令,幹擾人民。同時,作者還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刻同情,認為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居官之理應該順應社會的自然規律,不要做戕害事物本性的蠢事。

【事典】

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這樣說:郭橐駝,不知道原先叫什麼名字,他因為病而後背隆起,俯伏身子走路,有點像駱駝的樣子,所以鄉裏人稱他為“橐駝”。他聽到後,說:“很好,這樣稱呼我確實恰當。”於是,就舍棄他的本名,也自稱“橐駝”了。

橐駝的家鄉在豐樂鄉,在長安城的西麵。他以種樹為職業,長安城裏喜歡觀賞遊玩的富豪人家和賣果子的人,都爭著把他接到家中去。請橐駝種樹,他種的樹沒有不活的,並且高大茂盛,果實結得又早又多。別的種樹人雖然偷看模仿,卻沒人能趕得上他。

有人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郭橐駝並不是能使樹木活得好而且繁茂,隻不過順應樹木自然生長的規律,充分發展它的本性罷了。大凡種樹的規律,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勻,移時要舊土,搗土要細密踏實。這樣做了以後,就不要去動它,離開後不要再去管它。栽種時要像愛護自己的子女,栽完後把它擱在一邊,這樣樹木的生長規律就得到保全,而本性也就能得以發展。所以我隻是不妨害它生長罷了,並不是有什麼法子使它的果實結得又早又多。”

“別的種樹人就不是這樣,樹根纏在一起,移栽又總換上新土,培土不是過多就是不夠。如果有能不這樣做的人,卻又對樹木愛得過於殷切,擔心得過頭。早晨晚上,走開了還要回頭看看。更嚴重的,用指甲抓破樹皮看樹的死活,搖動樹木來察看樹根的鬆或實,這樣,樹的本性就一天天喪失了。雖說是愛樹,其實是害了樹;雖說是擔心,實是樹的仇敵。所以比不上我啊,我又能做什麼呢?”

問的人說:“把您種樹的道理,移用到當官的治民上,是否可以呢?”橐駝說:“我隻知道種樹而已,治民,不是我的職業。但是我住在鄉裏,看到那些當官的頻繁地發布命令,好像是愛護百姓,結果卻因此給人民帶來災難。每天早晚,差吏來喊:‘上官有令,督促你們耕田,勸你們播種,督促你們收割。早點抽好你的絲,早早地織好你的線。乳好你的孩子,喂好你的雞和豬。’一會又敲鼓把百姓聚集起來,一會兒又敲木梆把百姓召來,我們小百姓停止做飯、吃飯去接待差吏,尚且沒有閑空,又怎能使我們發展生產、生活安定呢?所以我們既困頓又疲憊。像這樣,與種樹那些同行,也許有相似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