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那麼,用什麼樣的人來代替這些人來做禁軍的將領呢?條件有三:

一,是資曆淺;二,是威望不高;三,是能力不強。接下來,趙匡胤又通過讓禁軍將領相互牽製,各個單線管理的統治方法穩定了內部,集中精力向南向西發展,迅速平定了南方與西方,建立了穩固的北宋王朝。

【評議】

在整個北宋乃至南宋王朝不僅沒有發生禁軍兵變,就是一般的軍事叛亂,也不多見,趙匡胤的這一招的確有效,能夠保數十代趙宋王朝,實在“英明”得很!隻是有一條,那就是宋代由此對武將的權力限製很嚴格,使得武備鬆弛;對於文職官員,不僅在權力上,就是待遇上也比同級武職官員高得多。

秦皇漢武以來,是以武治文,但到了這位宋太祖這裏,卻是以文治武了。因此,宋朝在武備上一直積弱不振,不斷被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侵擾,金、遼、西夏蠶食北宋,而南宋最後滅亡在蒙古人的手中。不過,中國的帝王曆來有一個“光榮”傳統,到了慈禧太後總算給總結出來,叫做“寧與外賊,不與家奴”。外族入侵,那是沒有辦法的事,隻要家奴造不了反,就算治國有方。即使到了地下,也可麵對祖宗乃至前代諸朝的帝王了!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引言】

前些年流行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讀書人不打掃自己的房子,卻表示自己有高遠的誌向,於是別人說他“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個故事被引入中學生作文,主題是隻有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但不久又出來了一個反題,認為“一室不掃,正是為了掃天下”,讓人覺得耳目一新,更有道理。在曆史上,細大不捐的人固然不少,值得尊敬,但畢竟要求太高,一般人很難做到。實際上,如果能做到小事不在乎,大事講原則,也就夠了。

【事典】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初,趙匡胤在陳橋發動了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但當時情況十分複雜,全國尚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朝政不穩,國內許多勢力各霸一方,伺機進攻北宋,需要各個擊破。而在周圍的邊境上,今天的寧夏、甘肅及陝西北部一帶,聚居著黨項族,也虎視眈眈地準備騷擾北宋。因此,采用怎樣的策略來對待北方少數民族,是一項關係到北宋安危的大問題。

北宋統一南方諸國後,黨項族首領李繼筠曾派兵援助宋軍攻打北漢。李繼筠死後,其弟李繼捧繼任黨項族首領,於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親自來到北宋東京(今河南開封市)表示願歸順宋朝。宋太宗趙光義封李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並把李氏家族遷到東京開封。

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不願意遷往開封,就率人馬逃到夏州以北的地斤澤進行反抗。當時,北宋已經穩定下來,便對李繼遷的反抗堅決鎮壓,宋軍所到之處,焚燒黨項人的廬帳,劫掠財物,強迫其內遷,這樣一來,就引起了黨項人更激烈的反抗,他們便聚集到李繼遷周圍,奉他為首領,積極地反抗北宋的進攻。開始的時候,李繼遷由於勢力弱小,便一方麵積極與遼接觸,尋求遼的支援和幫助,另一方麵,他又對宋的大舉進攻采取詐降之策,經常以投降的方式來取得北宋的暫時信任,求得喘息的機會,李繼遷時降時叛,非常難以對付,令宋太宗趙光義頗為頭疼。宋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6年),宋軍在地斤澤打敗李繼遷的軍隊,李繼遷逃走,他的母親與妻子卻被宋軍俘獲。趙光義知道以後十分高興,因李繼遷為亂西北,不斷襲擾邊關,便想殺掉李繼遷的母親,以解心頭之恨。當時,寇準任樞密副使,上朝時趙光義單獨召見寇準,向他詢問如何處理這件事。寇準同宋太宗趙光義商量,還沒有作出決定,回來時正好碰到呂端。

呂端自幼敏悟好學、寬厚大度、為官持重,小事不在乎,大事講原則,“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就是這個呂端。他深得宰相趙普的賞識,趙光義也非常欣賞他的性格和辦事作風,當時呂端也是宰相之一。他猜想寇準一定同宋太宗趙光義在商議大事,而且要瞞著自己,便拉住寇準,對他說:“皇上告誡你有事不要對呂端說嗎?”寇準裝做沒有事的樣子回答說:“沒有啊。”並解釋說隻是同皇上商議邊境上的小事,不是什麼大事。呂端說:“邊境上的一般小事,我不必全要知道,但若事關軍國大計,我身為宰相,就應該知道。你說說看,是什麼樣的小事要皇上同你單獨商議。”寇準便把宋軍俘獲李繼遷母親的事告訴了呂端。呂端忙問:“皇上準備如何處理這件事?”寇準說:“皇上打算在保安軍北門外把李繼遷的母親殺了,以此懲戒叛逆者李繼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