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議】
閻文應的專權過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他沒有刻意的追求,沒有驚人的壯舉,但當機會來時,他就見縫插針,行順水推舟之勢,積極利用矛盾,蠱惑別人,表現自己,一步步地走向了權力的頂峰。當然,他的不正當手段和他卑鄙的作為是不足取的,我們要看到的是,在宮廷這一特殊環境裏,太監是怎樣取得權力的。在幾千年的中國曆史上,宦官屢屢專權,其致權之術是多種多樣的,但見縫插針、順水推舟,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確定什麼樣的進取策略,在什麼樣的人際關係中采取什麼樣的處世方針。既能審時度勢,又能順時應勢;既要有耐心的等待,又要有積極的進取。這應當是明智之人所采取的明智之舉,古人所謂的“與世推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壯烈之士固然是值得尊敬的,因為他們是殉道者,是為理想與信念而捐軀的誌士,他們的作用是激勵後人。且不管他們所信奉的東西是否合理,就他們能為信念而獻身這一點來講,就足可稱道。但是,要實現一種理想,僅靠這種精神還不夠,真正具有實踐價值的,是把努力、創造、等待、尋找和時機有機地結合起來!
趙匡胤的發跡術
【引言】
權是什麼,在封建專製社會,權是財富,是尊嚴,是欲望的滿足,是為所欲為,是一切。因而,縱觀中國曆史之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好像要改一改,應是“人為權死,鳥為食亡”。老百姓很難得權,就把財當作人生的目的了,其實,有財並不一定能有權,有權則可以有財,所以,“人為權亡”才最貼切。因而,怎樣抓權,怎樣保權,一直是中國帝王的恒久課題。但權術再高明,經驗再豐富,也逃脫不了封建王朝的必然規律:那就是播下龍種,生出跳蚤。老子可能是英雄,兒子未必是好漢;開國者也許是人傑,後繼者就可能是人渣。更何況老子未必是好漢,開國者也不一定是人傑呢?
權者,把柄也。有了把柄固然有操縱之便利,但要被操縱者順從,就要為人著想,盡量克製一己之私欲。因此,得民心者,其權自生;失民心者,有權不保!
【事典】
趙匡胤是宋太祖,是宋朝的開國皇帝。據說,趙匡胤出生之時,有紅光繞室閃爍,有異香盈室,經宿不散,趙匡胤也體罩金光,三日不變。但無論後人怎樣附會,他還是人,還是肉胎俗種。
趙匡胤生於後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祖籍涿郡,其父趙弘殷,是後周的一員高級將領。雖然如此,趙匡胤也隻能讀上幾年的書,無力繼續深造,不過,這也不是什麼遺憾,因為趙匡胤本不喜歡“子曰詩雲”,倒是極愛槍棒,又天生就力大無比,在不經意間就學了一身武藝。二十一歲時娶妻,但因見跟著父親仕途無望,就決心獨闖天下。
關於趙匡胤的傳說有很多。在明代小說“三言二拍”中,就有《宋太祖千裏送京娘》一篇,描述他如何急人之難,又如何仗義疏色,以至弄得京娘最後羞慚自殺,讓後人讀後往往產生一種說不清的滋味。
據說,趙匡胤力氣既大,又皮堅肉厚。一次,他騎馬穿過城門,沒想到馬忽癲狂,在狂奔中將他掀起,趙匡胤的頭撞在城門的拱頂上,撞下馬來。別人以為趙匡胤已經腦漿迸裂了,可他從地上爬起來,追上奔馬,一躍而上。還有一次,趙匡胤看見一群麻雀在地上吃食,他猛撲過去,想捉住麻雀,沒想到用力過猛,一下子撞到屋牆上,連屋子也給撞塌了。人說趙匡胤有金甲神護身,遇難不死,其實無非身強力壯兼會武功而已。
趙匡胤到處投親告友,屢屢失望,以致囊空如洗,與人賭錢,被流氓圍住痛打,可見其窘迫之狀。在窮極無聊之際,一個老和尚送了他一點盤纏,指點他去投靠郭威從軍,對於這次從軍,趙匡胤也未存什麼特別的信心,在路過一座廟宇時,他見人們都在占卜算卦,他帶著一種玩玩的心理,也擠進人群,拿起竹簽,準備算上一卦。
他先問能否當個小校,卦象不吉。趙匡胤心中憤懣,心想憑渾身的勁力武藝,連一個小校都當不上?不由激發了他倔強的脾氣,就連算幾卦,而且越問越大,卦象皆不吉。趙匡胤發怒,幹脆問能否當節度使,仍是不吉。趙匡胤一不做二不休,節度使之上就是天子,幹脆問能否做天子吧,這一次,卦象大吉。據說從此時開始,趙匡胤就樹立了當皇帝的雄心大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