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屆大賽閉幕不到兩個月,吳培昌收到“真維斯杯”組委會邀請,作為第18屆“真維斯杯”主題啟幕儀式的開場秀成員,進入“成衣製作”和“專家輔導”程序,由著名設計師王玉濤親自督導。隨後,他又進入“真維斯杯設計精英會”,與優秀選手同台展示,交流收獲。
一部分優秀選手最終成為了真維斯的設計師,他們剛走出校門,內心湧動著斑斕的夢想。可在真維斯,他們逐漸感覺,做設計師不能單靠心血來潮的靈感,也不能隻從專業雜誌捕捉方向,更不能看到什麼流行就做什麼,而是要定期統計各類產品銷量,結合市場。
枯燥的數據令不少人感到失落,在現實與夢想之間逡巡,總有一些人離開——去其他企業另謀他就,或者去為知名設計師做助理。也有人離開後,心生悔意,真維斯也總是大度地“歡迎回來”。
有一名從“真維斯杯”選拔出來的員工,工作4個月後突然辭職,想去開一家自己的店鋪,賣一些自己設計、製作的產品。
辭職報告交到國際商品開發部總監手中,國際商品開發部總監認為,有理想是好事,闖蕩也沒什麼不可以,同意讓她走。但她又覺得此人有設計天賦,批準離職的同時,給她發去一封郵件,大意說“如果有一天你想要回來,我一定歡迎你”。
大概過了兩個月,國際商品開發部總監接到一個電話,是這個姑娘打來的,她說自己沒有創業,而是在老家的一家服裝企業工作。新工作單位管理隨意、混亂,相比之下才感覺真維斯的管理正規和完善,再三猶豫下打了電話,希望能回真維斯。
國際商品開發部總監立即請示老板,當天便得到批準,馬上安排入職。
有人問過楊勳:“一家企業做一個行業賽事,許多湧現的人才根本沒有進入真維斯,進入的又有離開的,這錢花得值不值?”
楊勳淡然地說:“不給他們機會,怎麼促使他們進步?沒有這個活動,怎麼產生行業凝聚力?比賽,對設計師是幫助,對行業是提升,對企業也是宣傳,誰都不吃虧。”
品牌經驗:建立符合商業規則的生態價值網
作家淩誌軍有句話聽起來令人傷感又回味無窮:“如果能夠領先10年的公司是百裏挑一,那麼能夠領先20年的公司就是萬裏挑一。”
過去20年,真維斯一直在成長。倘若將其“做大做強”簡單歸因為靠誤打誤撞的肆意妄為或者運氣,顯然草率而唐突。而不管背後發生的故事如何,真維斯打造出符合商業規則的經濟生態網,對於整個行業都具有極強的示範效應。
整個商業活動就是一張錯綜複雜的生態價值網絡,每家企業都是生態價值網絡上的節點,“以點帶麵”,在其周圍形成一張小的生態價值網。所以,任何企業,它們既是網絡中的節點,也是自己構架的一張小型生態價值網絡的中心。真維斯以自己為原點,編製了一張價值網。這張網,堅持“不強求、不圖快”的謹慎、有序擴張,同時行之有效的管理、製度和文化建設,則加強了這張網的穩定性與牢固性。這些基於自由經營環境下總結出來的實戰經驗,對於其他企業有很大參考價值。
價值網中,顧客是重要的一環,真維斯以“物超所值”將其嵌入網中。而上遊的供貨商以及下遊的加盟商,與真維斯也有著良好的互動。因為真維斯的存在,它們的交易價值更高、交易成本更低、交易風險更小。確切地說,真維斯為承擔成本的利益相關者編織了一張能保證它們“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的網。
真維斯的成長基因未必適合所有的企業,但在行業留下的印記鮮明而清晰,至少告訴這個行業,選擇什麼樣的商業模式、成長模式有可能成功,哪些失敗則可以規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