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期的“真維斯杯”隻是一個地區性賽事,局限於上海一帶。1996年,楊勳當選中國服裝協會副理事長,為此,第5屆大賽搬到北京,麵向全國。
隨著規模的擴大,舉辦費水漲船高。“大概需要幾十萬元的樣子。”楊勳回憶,“但考慮到很多人覺得大賽對國內服裝業鍛煉後備人才有幫助,負擔也並不重,就這樣辦了下來。”
直到現在,“真維斯杯”影響不斷累加,費用開支迅猛攀升,已過千萬預算。
從區域到全國,再到國際性的服裝設計比賽,“真維斯杯”參賽條件絕不苛刻,凡是對服裝設計有興趣的人均可報名。
選手比賽時,真維斯聘請國內外知名設計師指導選手設計,評委架構及來源上采取固定製:一,每年都邀請一位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二,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資深成員;三,曆屆“金頂獎”得主;四,真維斯商品開發部總監級職務的設計師。除此外,“真維斯杯”有數量龐大的“評委群”,初評、分賽區決賽到全國總決賽,每個環節邀請不同評委加入。一路下來,選手麵對的全是高水準的不同評委。
“真維斯杯”評委大進商品開發部總監說:“內地的學生基本功好,美術、設計、草圖不錯,但是創意方麵和設計思維與香港、國外有不小差距,這需要他們去觀察、借鑒和吸收,‘真維斯杯’恰恰提供了機會。這幾年,參賽範圍擴寬,香港、澳門、英國等地學生的加入,帶來更多設計思想的碰撞。”
事實證明,這對選手的設計思路和創意理念都有顯著的啟發作用。
10年來,大進商品開發部總監最直觀的感受是,內地學生的設計實用性不斷增強。他們之前的設計理念單薄,主要著眼於設計本身,參加“真維斯杯”讓他們明白了“設計的產品一定要著眼於消費”。
10年前,內地學生設計的參賽作品不可能穿出去,現在不但可以往外穿,還可以賣出去。大進商品開發部總監強調,“還是放在名店裏麵能賣好幾千的那種”。這與真維斯理念一致——無論多麼有設計感的衣服,如果不能大批量生產,被更多的消費者接受和消費,價值都會大打折扣,甚至失去意義。
從20屆“真維斯杯”走出的設計師(下)
“真維斯杯”有一筆專用資金是用於帶有公益色彩的“真維斯杯設計精英會”,幫助選手實現並提升商業價值。“精英會”每年舉辦數百場商場展演,穿針引線地搭建商業交流平台,給選手提供“自己發現自己”的機會,同時將設計作品商品化。
第17屆“真維斯杯”休閑裝設計大賽的亞軍王景,獲獎後沒有選擇加入真維斯,而是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不過,她與真維斯的緣分並未止步於比賽,真維斯給了她源源不斷的機會:2008年,在真維斯的推薦下,王景入圍“香港新係列時裝創作大賽”;2009年3月,中國國際時裝周上,她又被真維斯邀請參加“真維斯杯設計精英會”會員作品彙報演出。
從未在真維斯工作過的王景感慨:“他們完全該把機會留給自己企業中的設計精英,他們憑著對人才的博愛,選擇了剛走入社會不久而且效力其他品牌的年輕設計師。他們對設計師的培養遠遠超出了企業範疇,上升到對設計真諦的闡釋——設計零界線。”
也有許多選手被這種無私氣概吸引,有了對真維斯企業價值觀的認同感。
吳培昌是第16屆杯賽東部賽區20強、第17屆東部賽區總決賽優秀獎得主,他的感受是:“真維斯這樣處處為選手著想的企業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