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西方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麵已卓有成效,幾乎同時,真維斯也踏上了信息化之路。與其他企業直接購買軟件不同,真維斯著力於“自主研發”。
彼時華南區副總經理當時恰巧在惠州組建內地總部,楊勳下令“一旦組織好行政部,立即招人組建電腦部(即目前的信息技術部)”。當時,個人電腦還未在內地普及,當楊勳了解到“電腦能減少重複工作,提高效率”時,他怦然心動。其時,惠州總部連財務部都沒成立,華南區副總經理就開始招“懂電腦”的人,“進電腦部的員工,一定隻要名校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
現在的信息技術部總監,畢業後一直在市機關工作,機緣巧合加入了真維斯。“真維斯人力資源的老總找到我,希望我過去工作。我想一個服裝企業有多大的前途,不過,對方很熱情,我就去企業轉了一圈。雙方交流後,我發現這家企業雖剛到內地,但目標雄偉,企業正在考慮怎麼用信息化支撐整個外界管理,包括市場、客戶。”
戲稱自己“年輕不懂事”的信息技術部總監覺得這家企業“有戲”,而且“自己發揮空間餘地大”,遂辭去機關工作,到真維斯開發零售終端軟件(POS)。
這套軟件的研發成了真維斯信息化建設的肇始。隨著開發愈深入,信息技術部總監愈覺得:隻此一套軟件無法全麵利用內部相關數據,係統層麵不體係化,業務處理上形成了信息孤島……信息建設本質核心是資源的協同。自此,思路必須轉變為“由內而外”,先解決內部管理係統,如人員資料、市場數據,進而解決對外的零售、客戶等對象管理。
以財務為例,之後若幹年,很多企業習慣於直接購買財務軟件,真維斯的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早,也嚐試過購買軟件,可惜並不適用。歐美軟件相對成熟,但是是根據美國市場特點建立的軟件體係,軟件買來後楊勳感覺,“中國服裝零售市場完全套用歐美的係統,會被係統限製。用得越多,限製越死,後期要變革很難”。
他指令信息技術部總監,通過真維斯自己的業務邏輯,自主研發“商品開發、銷售管理、預算管理、庫存控製、財務控製、人事管理”等係統,統稱為ERP管理係統。
這樣做的好處是,公司業務發生變化,信息係統可隨之而動。舉個例子,真維斯門店員工上萬,不同年紀、背景、教育程度的人員,思想與喜好不同,如果沒有自己的管理係統和標準,這些人如何做到協同工作?一線員工流失率相對較大,若“一個人走了,再來一個人,又得重新培訓”。
人力資源隻是ERP管理的內部層麵。涉及外部變化方麵,如禁塑令實施,真維斯在第一時間對係統進行修改,從塑料袋的訂購、發放到銷售包括資金回收,全國每家門店第一時間都能得到更改,迅速應對。再以價格策略為例,若非信息化係統,“減價”隻能通過電話或者傳真傳達。現在則很簡單,老板一批準,一個小時內,減價指令便貫徹到全國每一個店鋪終端,係統自動調整。
當然,在“信息化”的包裝大過實用的商業現實中,但凡有規模的服裝品牌都會設置自己的電腦部、技術部。具體部門名稱可能多變,但目的隻有一個——信息化。因此,老板一個指令,片刻間全國響應的事例,也許在行業裏少見,但絕不罕見。不過,與“走過場”、“做形象”的方式不同,真維斯的信息化是在“建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