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真維斯拿什麼給行業?(3)(2 / 3)

演講者笑了:“你們的答案都對,但又都不對。從你們各自的方向,看到了局部,卻忽略了整體。人往往習慣於從自己角度看問題,不免產生偏見,引起爭執。”

演講者正是楊勳,“杯子的故事”,往大了說,是講人生;往小了說,是在強調標準。楊勳說:“生活中,人們能以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兼聽則明;工作中,所有流程都建立一套標準,則分歧減少,效率提高,品質有保障。”

1987年,ISO9000管理體係橫空出世,傳到香港已是4年以後。楊勳第一次知道ISO9000時,香港會用的人不是太多,他也不懂,卻預感到這套體係將掀起一場管理革命。

於是,楊勳親自邀請香港理工大學的教授協助集團建立ISO9000管理體係,並成立品質係統管理部。這在當時的香港也算先鋒之舉。1994年,真維斯得到集團第一張ISO9000證書。企業品質係統管理部副總監說:“據我所知,包括中國內地甚至東南亞,我們是第一家拿到這張證書的製衣企業。”

企業品質係統管理部副總監說:“ISO9000基本概念是——把應做的事寫下來,通過渠道,讓做事的人知道應該怎麼做,再對應檢查,實現預期結果。”概念簡單明了,可推行實施起來,困難重重。即便多年後的今天,ISO9000在服裝業普遍應用之際,絕大多數也付之闕如。這套以“非噱頭、重實用”的管理體係在內地真維斯各口岸推廣,遭逢之困可想而知:“重點是寫下來,怎麼讓他們看懂,並知道我們到底想要的結果?又如何改掉他們以前做事的方法?”

楊勳說:“一些四五十歲的員工,不懂英文,也從來沒用過計算機。那我找人培訓,給你時間學,不學就另謀高就。”

最終,企業品質係統管理部在上海找了試點,將體係中繁多的文字說明以數字方式進行簡化——數字表示目標,圖畫顯示流程——讓大家容易理解和看懂。即便這樣,完成整個過程,大概也用了兩年多的時間。

ISO9000體係成效立竿見影。引入之前,真維斯的供貨方大進製衣廠為保質量,決策是“貨能走,不能急”。普通工廠隻有“一級品管”,每道工序後設檢查員,而真維斯推行的方法稱為“二級品管”——每道工序除檢查員外,還有一位總檢查員,“直接歸老板管”。但是,檢驗員把控不了製造過程。因此,盡管質量“抓得緊”,“100件衣服可能96件通過檢驗,剩餘4件成為廢品。損耗率高達4%”。生產過程中在不停產生損耗,利潤很大一部分丟失在這裏。

實施ISO9000,管理標準監控生產環節,整個過程按部就班,不再出現返工,總損耗率降低到1%,而行業平均損耗率是2%~2.5%。企業品質係統管理部副總監說:“4%降到1%,中間的部分就是純利潤!我也聽到過一些質疑,‘一分錢一分貨,真維斯價格低,怎麼保證品質’?當我們從生產開始,抓住每個細節,節約每項成本,當然能做到物超所值。”

次品率和零售退貨率是反映質量標準的重要指標。實施ISO9000後,真維斯的次品率有較大幅度的降低,並始終維持在較低的水平。

杯子的故事(下):信息化成就“最佳ERP應用獎”

引入ISO9000標準化品質管理體係,與自始至終的信息化管理體係相輔相成。若非ISO9000標準的建立,自然就沒有對於“標準創造效益”的體會,企業也不會費盡心機自主開發一套適合自身的信息管理係統。

企業信息化是當代企業的必由之路,楊勳對此的理解是:“企業的管理通過信息來執行、去落實。”問題的另一麵在於,企業信息化隻是初級階段,高級階段是“信息化企業”——利用信息進行企業決策與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