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真維斯拿什麼給員工?(3)(1 / 3)

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改變?

首先是形式上的改變:以前都是麵對麵,培訓部開班上課,現在則建立了網絡學院,把一些不需要討論、能夠直接帶出來的信息放在網絡學院,未能及時安排課程的人就能通過這個渠道進行學習。“現在40多億就2000多家店鋪,到100個億的話,人員更多,培訓成本更高,效率要保證,必須通過網絡。”

在這個轉變的基礎上,培訓部的主要資源就放在店長級以上的員工培訓上,因為這類雇員穩定性比較高,而且在店鋪裏,店長就像“家長”,“家”會變成什麼樣,由“家長”決定。他是活潑的,店員就變得活潑;他是沉默的,那這個“家”也會比較沉默。

事實上,這種資源的分配,即便不是因為一線員工的高流失率而作出的改變,也必然會被企業采用,因為“以點帶麵”是西方管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念。

第二個轉變,是擴大合作院校的範圍。利用高校資源進行市場調研,也和一些大專院校合辦“零售精英班”,通過它們的渠道為公司發掘員工、培訓員工,培訓部的側重點就變為課程的統籌、把關。

“零售精英班”的學員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學校裏現成的學生;另一部分則針對真維斯的招聘需求,由學校負責招收有意向轉職、有少許經驗或者剛畢業的學生來參加課程。培訓的內容和其他渠道進入公司的店員並無區別,這實質上是讓學校分擔了企業的培訓任務。

回首過去,一切如昨日舊事。培訓部總監自己也從諸多記憶中一路收獲頗多。“別人看來,培訓的人就是萬能的,什麼都要懂……”可她坦言,“剛入職時,有很多東西不懂。不懂,就去學。”真維斯從幾個門店擴展到幾個口岸,店員上崗培訓,培訓部總監用心頗多。每天麵對年輕的售貨員,她做得最多的就是鼓勵他們。公司發展,口岸多了,總部人員也多了,她從講師變成一個課程的設計者。再後來,公司做網絡培訓,不熟悉電腦的培訓部總監嚐試跟普通雇員用QQ溝通,“總有學不完的東西,工作內容總在不停變化”。

不過,她最大的感受,還是公司給的靈活度。老板隻給大框架,具體的細節由培訓團隊設計。在此過程中,“老板聽結果,少問過程”。

獵頭公司挖不走的人

品牌起步早,運營順風順水,企業重培訓,老板又在意人才培養,業界戲稱真維斯是“休閑服裝業的黃埔軍校”。久而久之,這所“黃埔軍校”難免被“挖牆腳”,甚至一度到了“任何一個休閑品牌的專賣店店長一定有真維斯出去的人”的境地。楊勳亦不諱言,“中途流失過員工,尤其是前線員工”。外人替楊勳惋惜,開玩笑說真維斯是“往外輸送人才的”。

經濟運行宛如風雷,激烈而迅捷,人員流動頻繁實屬正常。何況,心隨外界而動,人各有誌,在楊勳看來,市場本來就是自由競爭,唯一的辦法就是做好自己。

出走者大多屬於一線員工。他們從店員跳槽去別家品牌做店長,楊勳對此也很高興:“年輕人出來做事要麼在意升職,要麼期望加薪,兩者都有就更好了。我們的員工在真維斯得到鍛煉,辭職後,能升職、加薪,我為什麼要不開心?”

基層員工渴望更高的職位、可觀的薪水,中高層管理者接到獵頭電話、競爭對手邀請,又會如何?

浙江口岸總經理管轄之地曆來為休閑服裝品牌競爭重地。在她的印象裏,獵頭公司和競爭對手的開價很誘人,但她還是會選擇真維斯的文化和老板,與真維斯共同成長的經曆是人生難得的財富。

浙江本地一家休閑品牌希望擴大當地市場,曾經委托獵頭公司聯係到浙江口岸總經理,當獵頭公司數次碰壁後,品牌的老板親自出麵。“老板很夠意思,他說浙江省內一應大小事務都交給我負責,他隻要按時看到交上來的成績,至於怎麼做,不管不問。”但浙江口岸總經理讓對方失望了。不問過程,給予最大限度的自由權,這一招通吃的“挖角”手段在浙江口岸總經理看來,恰恰是不負責任的體現。浙江口岸總經理意識到,對方的動機是賺快錢,潛台詞是“可以用任何方式開拓市場”,這與真維斯平穩有序的理念相去甚遠。

其實,不隻是浙江口岸總經理,真維斯的中高層管理者,幾乎人人都不止一次接到過獵頭公司的電話。無論對方開出怎樣的條件,離開真維斯的管理者,有,但絕對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