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真維斯拿什麼給員工?(2)(1 / 3)

電話中,兩人先是討論了上周湖南口岸的銷售情況,再計劃未來一周工作安排。大到怎麼出貨、小到商場店增設花車,事無巨細楊勳悉心指點。華中區副總經理說:“隻要你願意學,他就願意教。”多數時候,通話時間會長達一個多小時。

後來兩人通話形成固定習慣,大約持續了一年之久。

當時是2000年前後,真維斯口岸經理幾乎都是香港人,楊勳與華中區副總經理的對話,工作本意是把旭日在香港的經營理念傳達給內地市場,同時直接了解口岸市場反應。不僅如此,楊勳也有培養本土管理人才的目的。

而這一年多的電話給華中區副總經理留下的印象之深,幫助之大,則遠遠超出了楊勳的預期。直至今天,華中區副總經理一旦遇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不解難題,依然能直接電話楊勳,毫無顧慮。

楊勳說:“品牌發展必須要有人,我希望按照既定的步驟把班子搭起來,把我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遞給員工。所以,我與職員座談、對話,教他們端正工作的方法。”他每月都會到一個口岸,跟當地普通員工交流,每到口岸,必舉行座談會,大家不拘形式、暢所欲言。

楊勳記得有一次請口岸店長們吃飯。一桌人多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他們第一次見到老板,有些拘謹。楊勳便和他們開玩笑,眾人緊繃的情緒逐漸放鬆,這時,有人大膽地說了一句:“老板,我們希望漲工資。”

要求有點突兀,楊勳聽後笑了。“這就是一線員工關心的問題。”他口氣平和地說,“一個企業,錢靠大家賺,做得好,工資該漲,但也不能是做好了一天就漲工資。”

普魯士軍隊中的改革家格哈特·馮·沙恩霍斯總結出以下經驗:“一支軍隊過分依靠一兩個能幹的將軍十分危險,因為必須配備訓練有素的幹部隊伍和有天分的年輕官兵,以便向指揮官提出獨立的意見。這就是管道和參謀概念的起源。”

作為第一線的普通員工,他們的服務是否到位直接影響著顧客對企業的品牌認知與忠誠度;而且他們從第一線反饋的信息,也是企業進行產品設計、變革的重要依據。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一線員工的聲音,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尊重來自物質,也來自精神。

無論華中區副總經理這樣的中層管理者,還是普通一線員工,和楊勳坐下來平等對話的機會都不在少數。兩者差異在於,前者交流頻繁、深入、互動性強;後者往往是事關實際問題的對答,寬泛、直接且類型多樣。類似“漲工資”的要求,楊勳不會輕易承諾;不過,一旦許諾,條件成熟時,楊勳一定會兌現。他每次去口岸,總會有一批座談中表現出眾的人升職加薪。在別的公司,這樣的機會似是偶遇,在真維斯,則是對話下的常態。

對話的最終目的是達成某種結果。信任、理解是前提,在此基礎上,還要證明建議的合理性。大進商品開發部總監的感受是:“這個老板有自己的一套,可也不排斥相左的建議,隻要能提供足夠的‘證據’——不能光說這個好,你必須給他證據,例如世界各地搜集彙總的資訊。即便有此,老板可能還不相信,但他至少會給你嚐試的機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平等對話,不等同“濫用”對話權力。

北京口岸一度出現這樣的現象:楊勳有時候跟一些分管業務的人說“有事情你打電話給我”,口岸有些不自覺的人,以為自己跟老板能直接對話了,就不服從當地主管安排,會議上經常說“這是老板講的”,造成內部溝通時推諉排斥和效率低下。

康榮鎮被派去接管北京口岸,遇到這種情況,他在會議上明確說:“關於這件事,老板跟你是這樣講的,你讓老板打電話給我。”對方若知理虧,自然閉嘴。

日本“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說過兩句至理名言:“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企業管理過去是溝通,現在是溝通,未來還是溝通”。商業競爭歸根結底是人的競爭,不斷溝通就是通過有效交流強化個體的存在感、對組織的責任感和依存度,提升其整體價值和競爭能力。

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溝通方式,不局限於“總裁與員工的對話”,真維斯還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經理會”。

經理會是“靈魂的舞台”

由於身份、立場、視角、高度不同,領導人對生活、事業的把握往往比普通管理者更具視野,因此很多時候後者不可能完全領會前者意圖。在真維斯,楊勳會定期請經理吃飯,一群人坐在一起,“不代表公司和部門,隻代表自己。大家聊天,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