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真維斯拿什麼給員工?(2)(2 / 3)

非正式的“經理會”承擔了補充交流的作用:寬鬆的氛圍中,各個口岸、部門的經理們自由討論,發表觀點的同時體察對方思路。

第一期至今,經理會舉辦了七屆。每次開會,不定題目。楊勳引導討論,也會表明觀點,但絕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可是他發現:“每一個跟我開會的人都很緊張。”

原來,經理們認為談話時一高興就容易忘形,暴露自己的不足,會被老板挑到毛病。於是,楊勳每次開會前,都會鼓勵大家拋開身份顧慮,平心靜氣地交流,暴露不足才能有進步。

經理會的目的,不僅是工作交流,還能教會經理們“懂得生活”。

一名經理跟父親鬧別扭,六七年不說話,十分苦惱。有一次,他在經理會上向楊勳請教。這個年輕人很怨懟:“我父親不講道理,什麼都不聽別人的。”

楊勳問:“他的出發點是不是為你好?”

“是為我好,但方法不對。”年輕人依舊不理解。

楊勳反問:“方法不對也是你父親。連父親都不能容忍,怎麼跟別人交朋友?”

年輕人不再吱聲。兩個月後,楊勳再見到他,後者滿口感謝。聽了老板的開解,這名經理回去後買了一種父親喜歡吃的食物,主動示好。父親高興了,過了幾天,回贈了一件兒子也喜歡的禮物。父子間“六七年不說話”的僵持局麵被打破。

還有一次經理會,有個信息技術部經理跟大家抱怨:“我們的電腦用得太差勁了。”

真維斯的信息化應用在業內外都算絕對拔尖,這位經理的話立即引發了強烈的反對。但是,信息技術部經理畢竟更懂電腦,他對質疑逐一反駁。場麵熱鬧,誰也說服不了誰。楊勳一直沒有發言,等雙方平靜下來,他問信息技術部經理:為什麼有這樣的評價?

“我們現在對電腦功能的開發與運用還不到其功能的10%,所以很差勁。”

“你這個觀點我同意。不過,我們做得不好,跟外麵比怎麼樣?有沒有比我們更好的?”

“沒有。”經理回答。

楊勳又問:“你判斷第二名跟我們差多遠?”

“那也差挺遠。別的企業用到5%的都很少很少。”

“你覺得做得不好,那說明以後我們要更努力。同時,管理學裏講,做得最好的、最完美的東西,成本最高,利潤卻不一定最高。搞信息化,就是要在品質和成本之間找到平衡點,也就是要利潤。我們追求的東西,不要100分,有85到90分就可以。”楊勳侃侃而談。

經理會就像一個分享人生經驗的平台,“男女朋友吵架都可以說”。有期經理會,大家聊到了愛情,楊勳突然發問:“為什麼現在的人很容易分手?”

大家七言八語,紛紛表態,有人歸咎於社會風氣,有人強調年輕人愛情觀的蛻變。楊勳笑了:“說到底是人心態變了,剛談戀愛的時候,愛情大於一切,大家互相忍讓,有問題也壓住。蜜月期一過,問題暴露,相互挑毛病了,又互不謙讓,感情完了。所以經常說,一段感情,一個家庭,需要無私的奉獻,這樣才會幸福。”

萬豪酒店創建人馬裏奧特有一個嗜好是與員工聊天。他經常坐在酒店大堂沙發上,傾聽員工訴說家庭問題。馬裏奧特堅信:“員工關心的事,以及他們的困難,永遠值得傾聽。”巧合的是,同樣在楊勳看來,愛情、婚姻、家庭,看似與公司管理無關,但處理不好,也會連累公事,這在西方管理學中叫“不為工作而工作”。

很多企業往往公私分明,這本身沒錯,但矯枉過正,可能會造成“漠視家庭”的偏差。人皆有情感、有思考,經理會就是一個讓平時專注工作的經理們放鬆心態、思考人生的“靈魂舞台”。不僅如此,楊勳還經常邀請經理們到自己家做客、聊天,每月行政會後,幾十號人湧入老板家,聊意猶未盡的話題。

真維斯國際加盟部高級經理感受深刻:“老板既像長輩,像老師,還像朋友。”

隨著新人不斷加入,經理會日益壯大,又有了高企班,也是日常培訓之外“老板給的學習機會”。真維斯國際加盟部總監則評價楊勳:“他重視每一位員工,從工作到生活。”故真維斯才有“獵頭挖不走的人”。

培訓主管一年的工作任務

無論“經理會”,還是“與老板直接對話”,再好的理念,老板都不可能事必躬親傳導至每一個一線員工,這需要一個組織機構來承擔。

任務由真維斯國際培訓部總監負責,她的工作分為三個部分:店員和店長的一線培訓、定期市場調研、公司管理層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