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年譜簡編(1 / 3)

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元年

董仲舒生於廣川縣董故莊(今河北景縣河渠鄉大董故莊村),字寬夫。

清人蘇輿《董子年表》認為董仲舒的生年大概在公元前179年,即漢文帝元年《春秋繁露義證》附,中華書局1992年);今人施之勉《董子年表訂誤》(《東方雜誌》41卷24期,1945年)則以為董仲舒的生年應在孝惠高後時,具體何年則不知。周桂鈿《董子探微》第一章《董仲舒考》及其所附《董子年譜考略》(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則定為生於漢高帝九年,即公元前198年,卒年為漢武帝元封五年前後,即公元前106年前後,享年90多歲。則未免顯得太過長壽。由是可知,董仲舒的生年實際上尚無法準確斷定。

《廣輿記》:“董家裏景州廣川鎮,仲舒下帷於此。”

是時,漢沿用秦正,以十月為歲首。

文帝好刑名之言。

賈誼以為從西漢建國至此已20餘年,天下和洽,宜改正朔,易服色,法製度,定官名,興禮樂。然而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賈誼的建議遂不了了之。

公元前178年,文帝二年

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公元前177年,文帝三年

灌嬰為丞相。

公元前176年,文帝四年

丞相灌嬰薨。

公元前175年,文帝五年

公元前174年,文帝六年

公元前173年,文帝七年

公元前172年,文帝八年

公元前171年,文帝九年

公元前170年,文帝十年

公元前169年,文帝十一年

公元前168年,文帝十二年

文帝親耕蠶。除秘祝。

公元前167年,文帝十三年

公元前166年,文帝十四年

黃龍見。

詔議郊祀。

公元前165年,文帝十五年

公孫臣明服色。

新垣平設五廟。

文帝幸雍。

始郊見五帝。

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之士,文帝親自策問之。

公元前164年,文帝十六年

郊祀五帝於渭陽。

新垣平詐令人獻玉杯,上刻有“人主延壽”。令天下聚會飲酒。明年改元。蘇輿《董子年表》謂:“案(《春秋繁露》)書中有《玉杯篇》,疑是紀論此事。今所輯則與《玉杯》無涉,不敢臆說,附著於此。”

公元前163年,文帝後元年

誅新垣平。

公元前162年,文帝後二年

匈奴和親。

公元前161年,文帝後三年

公元前160年,文帝後四年

公元前159年,文帝後五年

公元前158年,文帝後六年

民得賣爵。

公元前157年,文帝後七年

文帝崩。令吏民出臨,三日釋服,已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

公元前156年,漢景帝元年

易王非立為汝南王。

《史記·儒林傳》說,董仲舒“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董仲舒為博士史無準確年份,姑係於是年。周桂鈿《董子年譜考略》將董仲舒為博士也係於是年,但按他所確定的董仲舒生年,董仲舒此時(景帝元年)為58歲。如果董仲舒為博士是在景帝在位的之間或末年,則60多歲。而公孫弘為博士60歲,被《史記》、《漢書》大肆渲染。蘇輿《董子年表》說:董仲舒“為博士不知何年,故通著於景帝。然仲舒至元狩間即以老病致仕,則其博士時,雖不如平津侯六十之年,亦非賈生弱冠之比矣”。由此可見,周的考訂可能是有問題的。

《史記·儒林傳序》:“言《春秋》於齊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

《漢書·儒林傳》:“胡毋生治《公羊春秋》,為景帝博士,與董仲舒同業。”

關於董仲舒的師承情況,《公羊序疏》引戴宏的話說:“子夏傳公羊高,高傳子平,平傳子地,地傳子敢,敢傳子至漢景帝時,壽乃公孫弘弟子齊人胡毋生著於竹帛,與董仲舒皆見於圖讖。”《疏》又引《孝經》說雲:“子夏傳於公羊氏,五世乃至胡毋生、董仲舒。”蘇輿《董子年表》指出,按照這個說法,董仲舒與胡毋生同為子夏的六傳弟子。但“秦二世時,已有‘人臣無將’語。見《史記·劉敬叔孫通傳》。宣十二年《傳疏》以公羊子為景帝時人,誤矣”。

《晉書·荀崧傳》:“公羊高親受子夏,立於漢朝,詞義清俊,斷決明審,董仲舒之所善也。”

董仲舒的學術特征是以儒學為主,兼容他家。而在儒學之內,則其重點是研究和傳授《公羊春秋》一係的學說。蘇輿《董子年表》:“案:《漢書》本傳雲:‘少治《春秋》。’知仲舒治《春秋》在景帝前。而考其書所引,兼及《詩》、《書》、《禮》、《易》、《孝經》、《論語》。是董子又兼通群經。而以《春秋》為歸宿者。故《儒林傳》雲:董仲舒通《五經》。又案:漢初儒者皆習道家,如賈誼、司馬談父子皆然。以竇太後好尚,為臣子者故當講求。董子請統一儒術,而其初固亦兼習道家。(《春秋繁露》)書中《保權位》、《立元神》諸篇,有道家學。《循天之道篇》明引道家語,是其證矣。程朱惡佛,而其初由佛入,風會所趨,未容全不鑽研,貿然辟拒也。”

《史記·董仲舒傳》:董仲舒“下帷講誦,弟子傳已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麵,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又,《史記·儒林傳》:“仲舒弟子通者以百數。”蘇輿《董子年表》案:下帷為修學時事,《傳》序於“為博士”下,蓋追溯之。《太平禦覽》897引鄒子雲:“董仲舒三年不窺園圃,乘馬不知牝牡。”又,840引鄒子雲:“董仲舒三年不窺園,嚐乘馬不覺牝牡,誌在經傳也。”又,976引桓譚《新論》雲:“董仲舒專精於述古,年至六十餘,不窺園中菜。”王充《論衡·儒增篇》:“儒書言董仲舒讀《春秋》,專精一思,誌不在他,三年不窺園菜。夫言不窺園菜,實也。言三年,增之也。”

又,蘇輿《董子年表》引《太平禦覽》912引《幽明錄》雲:“董仲舒嚐下帷獨詠,有客來詣,語遂移日,仲舒知其非常客。又日欲雨,仲舒因此戲之曰:‘巢居知風,穴居壽。知雨。卿非狐狸,則是鼴鼠。’客聞此言,色動形壞,化成老狐狸也。”

又,《太平禦覽》724引《神仙傳》雲:“李少君與議郎董仲舒相親,見仲舒宿有固疾,體枯氣少”雲雲。蘇輿《董子年表》說:董仲舒為議郎,史傳不見。《抱樸子·論仙篇》亦引董仲舒《李少君家錄》。《漢武內傳》亦有“東方朔、董仲舒侍”之文。蓋並董仲君之訛。董仲君為方士,見《廣弘明集》。王應麟《困學紀聞》十,疑仲舒儒者,不肯為方士家錄,斷為依托。不知是誤文也。附誌於此。

公元前155年,景帝二年

膠西王端立。

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

易王非徙江都。

公元前153年,景帝四年

公元前152年,景帝五年

公元前151年,景帝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