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講究不時不食,中秋節的時令食物是月餅。誰家過中秋節不會買幾塊月餅嚐嚐呢?老北京賣月餅的點心鋪,南味店少,我小時候,那種雙黃蓮蓉的廣式月餅很難見到,賣得最多的是自來紅、自來白、提漿和翻毛這四種月餅。它們的區別主要在皮上。提漿和翻毛的皮一硬一軟,自來紅和自來白的皮,一用香油和麵一用豬油和麵,老北京人自會吃得明白,口味被這四種月餅征服。以前有詩專門唱道:“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我小時候,家住前門,前門大街上有正明齋和祥聚公兩家老點心鋪,我最愛吃的是翻毛月餅,家裏派我去買月餅時,我常會多買幾塊翻毛,那翻毛必得托在手心上吃,真正的皮薄如紙,細細層層,翻毛如雪,吃的時候嘴裏呼出的氣,都能把那一層層皮吹得四下翻飛。
在前門大街,最吸引我們小孩子的是通三益老店,它是一家幹果店,但到了中秋節,不能落下最賣錢的月餅。吸引我們的是它剛進八月,就在店裏的中心位置上,擺出一個大如車輪的巨大月餅,四周用菊花和雞冠花圍著。是那種提漿月餅,皮上刻印著嫦娥奔月的圖案。據說,這個巨大無比的月餅一直擺到中秋節過後,店家就把這塊大月餅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免費讓客人品嚐。可惜,我一次也沒有趕上過這樣的好機會。
過去,在老北京,中秋節前後,戲園子要上演和中秋節相關的劇目,這是老北京的傳統,不僅中秋節如此,任何一個節日,都要有相關的劇目相匹配,成為節日必備的硬件之一,和中秋節的月餅一樣,不可或缺。清升平署中秋節最早的劇目是《丹桂飄香》《霓裳起舞》,是專門給皇上、太後看的。四大徽班進京,京戲普及之後,戲園子在胡同裏建得多了起來,特別是1915年,梅蘭芳上演了新戲《嫦娥奔月》之後,再過中秋節,戲園子上演的戲,必是《嫦娥奔月》了。在這出載歌載舞的戲裏,少不了兔爺兒,扮演兔爺兒和兔奶奶的李敬山和曹二庚,是當時名噪一時的名醜。
說到按照進入八月準備中秋節而有聲有色次第出場的水果、兔爺兒、月餅和京戲,我會想,這四位中誰是中秋節的主角呢?各式各樣眾多的水果,肯定是跑龍套的配角。月餅?顯然不是,得讓位給兔爺兒。兔爺兒?和梅蘭芳的《嫦娥奔月》一比,又得讓位給嫦娥。但是,如果要給中秋節挑選形象代言人,在老北京,恐怕還得數兔爺兒呢。
一般年頭,中秋節和國慶節都是相挨著,隔不了多少天,像一對親兄弟。今年特殊,中秋和國慶雙節在同一天,變成了一對雙胞胎。這樣的情況很少見,算是突發疫情之後這近一年之中特別給予我們雙倍暖意以慰藉,想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吧。想想,覺得這兩個節,又像疫情之中兩個分別了快一年的親人或朋友,相約在這樣同一天,一定要碰頭相見歡,何時是歸日,共此燈燭光。這樣一想,節日因帶有人感情的跌宕,帶有生活背景的變化,而有了特別的情味甚至意義呢,便也覺得今年雙節相撞,還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讓今年中秋節在蔓延至今的全球疫情之中的人們,對平安團圓祈盼的意義格外深重。
這時候,想起兩句詩詞,一句是王昌齡的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一句是蘇東坡的詞: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這像是專門為雙節配備的雙詩詞。在這樣的日子裏,它們表達了對我們自己也對他人共同的祝願。
它們是今年這個中秋節拉起的兩道醒目明心的橫幅。
2020年9月22日秋分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