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田清明在對馬克思的研究中發現,馬克思所指認的市民社會是“‘各私人個體’作為平等的所有權擁有者自由地進行彼此間交際(交往)的社會”[22],是一種交往的社會(commercial society)。市民交往方式建立在分工基礎上的生產力等各方麵不斷發展之上,社會生產方式以商品生產形式確立並發展,在此前提下,市民交往方式才最終成為社會決定性的交往方式。換句話來講,即“交往方式”的基礎是“生產方式”。“隻有在生產領域實現真正自由地思考、理解而後行動,才可以真正在交往領域自由地思考、理解而後行動。同時,隻有在生產與交往領域中形成上述關係行為,才有可能在消費領域真正實現自由的選擇與享受。這正是所謂的生產、交往、消費領域中個體的自我獲得(所有propriété,Eigentum),即‘個體所有’。”[23]總而言之,首先是進行獨立自主的勞動,生產出的勞動產物成為基於自身勞動基礎之上的“所有”,將這種“所有”交付於“交往”領域並形成社會關係,此時作為社會勞動的有機一環的“個體勞動”與“個體所有”才真正得以實現。
然而,平田清明認為,市民生產方式所形成的個體所有實際上具有“私人所有”的特征。當生產資料成為私人所有,生活資料也隨之成為私人所有,生產、交往、消費統統具備了排他性。在平田看來,市民生產方式是一個自我競爭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自我解體的過程,其主要原因在於市民的生產方式促進並激化了私人所有的不平等,多數市民生產者因此被迫退出平等的競爭市場,隻能以市民的交往方式為中介進行各自的生產過程。在平田看來,市民生產方式向資本家生產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是“占多數的市民生產者私人占有的生產資料被占少數的市民生產者破壞,並最終導致私人所有發生了不平等的、質的轉變”[24]。在市民生產方式逐漸向資本家生產方式轉變的同時,交往方式保留了市民交往的形式,在本質上逐漸傾向資本家交往形式,這一過程正是再生產過程(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的統一)的積累過程,即形式上保存了建立在自身勞動基礎之上的市民的所有,實質卻是對他人無償勞動的領有。
平田清明認為,資本的運動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將作為自身運動前提的生產方式逐漸轉化為對整個體係具有支配性作用的生產方式的過程,是將生產與流通(交往)統一為一個整體的過程。存在於生產以及流通領域的資本製造了一個所謂的“社會生產有機體”[25]。這種社會有機體的表麵是流通(交往),而內在則是生產。市民社會中的成員,由於參與了社會分工,因此,從客觀上來看隸屬於在商品交換這一特殊的交往方式下形成的市民社會。此時的社會,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生產有機體”。在這個生產有機體中,市民社會的成員隻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共同進行社會生產,這是一種社會成員無法直接感知的關係,馬克思在寫作《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之後,將這種無法直接看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定義為“生產關係”。而社會分工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交換,通過交換,私人個體實現了對社會生產的貢獻,並確認了自身的價值,馬克思將這種社會成員用以直接確認自身社會性的關係,定義為“交往關係”。平田認為,馬克思所定義的“生產關係”與“交往關係”兩者雖然在概念上是獨立的,但實際上是一個統一的實體。也就是說,人類直接的社會關係正是存在於商品交換這一交往關係之中,而生產關係則是將這種交往關係與社會凝合力即生產力相比較,從兩者的關係層麵進行反思,最終理性把握的、客觀抽象的社會關係。總而言之,平田認為,生產、交往、分配、消費等過程,就其內在而言,分別是相對獨立的子過程,但是從總的過程上來看是統一的,相互關聯地統一存在於總過程之中。尤其是社會生產的過程與關係,盡管並非直接可見,然而交往、分配、消費是其實際存在形式。而這種無法直接可見的生產關係,正是生產、交往、分配、消費總過程、總關係的基礎。平田發現,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就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曾經就“相對於分配、交換、消費而存在的一般的生產關係”展開過相關討論,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將這種一般的生產關係定義為“各種生產關係的總和”。
平田清明在對市民日常生活過程中“生產、交往、消費”的發展過程,以及從事這些“生產、交往、消費”的人們的“物質的”“精神的”生活的觀察研究後得出結論,認為隨著市民生產方式的不斷發展,“終有一日會結構化為生產、交往關係或是‘生產關係的總體’,並形成相應的經濟社會。同時這種經濟過程的發展,會帶動法、意願、意識的發展,最終促成法關係、意願關係、意識形態的形成……生產、交往、消費的分離及其過程的統一體、即再生產方式的展開,才構成了市民社會的真正理論內涵。此時的生產、交往、消費,不僅是單純意義上的物質的存在,同時也是精神層麵的存在”。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曾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社會的、政治的、精神的生活過程”,市民社會正是“建立在經濟過程的發展基礎之上的社會形態,是所有分工在經濟、社會層麵的發展過程”[26]。綜上所述,在平田清明眼中,在對客觀結構物象化之前的具體的人所進行的“生產、交往、消費”的諸過程層麵上進行把握的社會,才是真正的市民社會。